陜西省舉辦《2019年陜西藍皮書》新聞發布會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9-01-27 16:38
1月25日下午3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2019年陜西藍皮書》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社科院新聞發言人、副院長白寬犁先生,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女士,陜西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牛昉先生,陜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王長壽先生,陜西省社科院金融投資研究所所長谷孟賓先生,陜西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于寧鍇先生出席,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安廣文主持。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安廣文: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到省社科院新聞發言人、副院長白寬犁先生,請他向各位介紹《2019年陜西藍皮書》,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女士,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牛昉先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王長壽先生,省社科院金融投資研究所所長谷孟賓先生,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于寧鍇先生。
下面,首先請白先生介紹相關情況。
陜西省社科院新聞發言人、副院長白寬犁: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2019年陜西藍皮書》新聞發布會。
《陜西藍皮書》是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組織編撰的原創性、實證性、專業性、連續性年度智庫產品,主要是反映專家團隊對每一年度陜西各領域發展態勢與未來趨勢的深入分析和科學預測。從1998年至今,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已累計推出了61部《陜西藍皮書》,決策影響力不斷提升,服務陜西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決策參考、政策先聲、投資指南、新聞來源和數據資料庫等功能日益凸顯。
本次發布的《2019年陜西藍皮書》包括5本,分別是:《陜西經濟發展報告(2019)》、《陜西社會發展報告(2019)》、《陜西文化發展報告(2019)》、《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9)》和《陜西精準脫貧研究報告(2019)》,均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日前正式出版。
一、《陜西藍皮書?經濟發展報告(2019)》
《陜西經濟發展報告(2019)》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總報告,主要對2018年陜西宏觀經濟運行態勢進行了分析,并對2019年經濟形勢進行了預測。第二部分綜合篇,對2018年農村經濟形勢、工業運行形勢、對外貿易形勢進行了分析,并對2019年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對陜西 “三個經濟”發展路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表現及對策、市場和產業開放環境評測及促進民間投資增長進行了研究。第三部分區域篇,主要圍繞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陜西建設高水平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對陜西出口貿易的影響、西安提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西安軍民融合示范區發展、咸陽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議。第四部分產業篇,主要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年陜西產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汽車產業、物聯網產業、綠色礦業發展機制、企業跨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降低信貸難度和成本等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報告》認為:2018年,陜西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活力增強、質效提升。農業生產保持平穩向好,糧食產量實現豐收。工業生產穩中趨緩,代表新興產業的工業新產品保持高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加快,房地產開發投資持續回升,民間投資占比提升。市場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新興消費模式帶動作用明顯,網上零售額繼續呈引領態勢。對外貿易持續向好,外商投資企業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和支出較快增長,科學技術的財政支出增速最快。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但經濟運行面臨一些下行壓力,還需進一步夯實經濟穩增長的基礎。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工業企業景氣、信心指數雙回落,消費品市場穩中趨緩,在質效提升的過程中,一些經濟指標的增速出現下滑。在當前經濟運行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下,陜西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批示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預計2019年陜西經濟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速,仍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報告》建議:2019年,陜西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統領,以“三個經濟”為抓手,繼續著力構建現代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擴大對外開放,開創多元合作新格局;盤活軍工資源優勢,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推進精準扶貧,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發揮西北地區的核心引領作用。
二、《陜西藍皮書?社會發展報告(2019)》
《陜西社會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共包括“總報告”“年度熱點”“專題報告”“區域報告”“民意調查與輿情研判”“大事記”六個部分。《報告》對2018年陜西社會建設諸多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的梳理與總結,既突出了全省上下奮力追趕超越、推進社會建設各領域取得的成就,也分析了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困難,為今后的發展探求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
《報告》指出,2018年,陜西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力解決社會和民生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穩定增長,收入不平衡狀態持續改善;精準扶貧內涵發展,扶貧解困效果顯著;完善頂層設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陜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社會安全形勢良好。展望2019年,陜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進一步得到扎實推進,更大面積貧困地區和更多的貧困農村社區將全面脫貧,鄉村振興戰略在陜西進一步落實,陜西社會將得到更加平衡充分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福祉將不斷提升,陜西同步夠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進一步?!澳甓葻狳c”圍繞2018年全省開展的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科技扶貧及建立完善脫貧長效機制、鄉村振興以及全省推進政務公開等熱點議題,突出了全省經濟社會建設工作的主線。“專題報告”中涵蓋了陜西就業、消費對社會民生發展的影響、中小學生暑期生活、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殘疾人政策等多個領域;“區域報告”分別對西安行政效能革命的創新實踐、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陜南精準扶貧促進基層黨組織示范引領和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等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懊褚庹{查與輿情研判”聚焦公眾對“改革開放40周年”的評價、2018年社會熱點焦點事件的公眾態度等以及全省網絡輿情和民生輿情的調查,獲取陜西公眾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議題的看法和感知,從面向反映社會公眾對當前黨和政府重大決策的態度與回應;這些調查和研究報告,將為2019年陜西社會建設從政策措施、工作指向和推進策略等方面提供參考?!按笫掠洝鄙铣小蛾兾魃鐣l展報告(2014)》,粗線條梳理了從2104~2018年陜西社會民生建設領域中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動和相關政策措施,勾勒出五年來全省推進社會建設、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總體框架與發展脈絡。
《報告》建議:進一步推進社會發展,加強社會建設,實施積極就業促進政策,提高人民群眾收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全體人民群眾共享水平;進一步強化鄉村治理基礎,推進鄉村振興;積極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創新社會體制。
三、《陜西藍皮書?文化發展報告(2019)》
《陜西文化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全面總結了2018年陜西文化發展的整體狀況及成就,討論了陜西新型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建設、陜西文化產業空間優化、陜西文化制造業發展、陜西文化強省戰略推進等問題;深入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資源、市民營實體書店、政府網絡輿情治理、陜西紅色文化等行業發展;調查研究了陜西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西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偏好的群體差異等公共文化情況;認真梳理了榆林、渭南、西咸新區、銅川等地區文化建設。從各個領域和角度深入分析了2018年陜西文化發展的整體情況,深刻剖析了陜西文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和機遇,并切實提出陜西文化發展的整體思路以及各領域具體對策。
《報告》認為:2018年陜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五個扎實”要求和“追趕超越”定位,以“五新”戰略任務為統領,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推動陜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盡管取得豐碩成果,但是陜西在國內文化市場上話語權和競爭力仍不強,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還不夠充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仍不足,不能充分體現陜西文化資源的優勢。展望未來,陜西將進一步理順國有文化企業監管和文化產業管理體制機制,積極優化布局,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夯實文化產業發展基礎;以“三個經濟”為引領,持續抓好機制建設、體系建設、市場主體建設;著力打造絲路文化高地,全面提升陜西文化發展質量和水平,切實擔起新時代文化發展新使命。
《報告》指出,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力爭使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已成為各地的共識。遵循文化產業空間布局規律,依托陜西省已經形成的文化產業發展優勢,把握各行業發展規律,依照“特色定位、錯位發展、產業集聚”等思路,提出文化產業“一帶兩區”的空間布局戰略。再結合行業特點及布局規律,秉承“強優勢補短板”理念,從文化裝備及消費品制造板塊、新聞出版發行板塊、文化與旅游融合板塊等方面推進重點行業分布不斷優化,是破解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難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空間社會經濟效益目標以及公平等目標有機統一,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與影響力的必然要求。
《報告》建議:陜西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除完成常規工作外,還需出臺和實施《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基本完成陜西基層綜合型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全覆蓋任務;確保陜西各級政府將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依法納入本級政府預算;加快實施陜西的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示范項目;推動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工作全面鋪開。
四、《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9)》
《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盤點記錄了2018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各項具體進展,并結合最新的形勢來分析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秷蟾妗钒ㄋ牟糠謨热荨5谝徊糠譃榭倛蟾?,立足絲綢之路經濟帶全線建設,全面跟蹤和反映了年度“五通”建設的現狀和進展,并分析預測了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趨勢。第二部分為分報告,主要圍繞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經濟領域的建設展開,匯集了關于絲路經濟帶能源合作、產業合作、貿易合作、電子商務、開發性金融、設施互聯、旅游合作、農業合作、文化交流、科技合作等專題報告。第三部分為國內合作篇,主要圍繞西北五省區進行跟蹤研究,具體包括國內西北段總體情況,以及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陜西分省區建設情況。第四部分為國際合作篇,以“凸顯西北”為特色,繼續跟蹤研究了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以及中歐國際貨運班列運行情況。
《報告》認為: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五年來,“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理念不斷轉化為行為和現實,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各項工作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極大推動了我國西部,特別是西北沿線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了其區域影響力。主要表現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共建共享的國際共識進一步強化;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大通道正在形成;貿易投資合作關系繼續深化;多層次的金融合作格局開始顯現;民心相通建設不斷擴展。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趨勢將呈現以下特征:一是政治互信和政策環境持續優化;二是設施聯通推動國際合作走向豐富化;三是高標準自由貿易網絡加快形成;四是多邊金融合作格局不斷拓展;五是科教交流合作將得到進一步深化。
《報告》建議: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提升投資環境,加快建立命運共同體,為深化絲綢之路經濟帶產業合作保駕護航;積極探索自貿區升級貿易港的有效途徑,深化發展服務貿易創新試點,加速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服務貿易合作水平;繼續優化通關服務,完善通關監管模式,減少進出口程序,打造高效服務體系,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實施品牌戰略,加強政策溝通,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完善優惠政策,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農業合作發展水平;整合文化交流品牌,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創新區域合作模式,促進文旅融合,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交流高質量發展;以新興產業為科技合作突破口,制定科技合作的優惠政策,持續開展科技人才交流,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科技創新合作;加強產業規劃整合各項資源,加大資金投入提升旅游信息化建設,發展住宿業、創新發展旅游商品,拓展國際國內旅游市場來促進陜西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五、《陜西精準脫貧研究報告(2019)》
《陜西精準脫貧研究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主要聚焦每一年度陜西各領域脫貧攻堅實踐,集中展示我省精準扶貧脫貧年度工作重點、亮點和成效,對創新性做法和有益經驗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的年度研究報告?!秷蟾妗钒ㄋ牟糠謨热?。第一部分總報告,系統梳理陜西扶貧開發四十年歷史脈絡,全面分析陜西目前面臨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壓力大、脫貧成果難鞏固等主要問題,提出下一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的對策和建議。第二部分綜合篇,針對如何深入推進健康扶貧、產業扶貧及網絡扶貧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出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緊扣三產融合,多舉措并舉,持之以恒推進脫貧攻堅。第三部分區域篇,選取具有典型性的地區、市、縣、村等,總結這些地區推進扶貧脫貧,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具體實踐。第四部分專題篇,深入探討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陜西迫切需要解決的諸如電商扶貧不精準、異地搬遷后社區治理不完善、旅游扶貧難持續、農民專業合作社主體帶動不力等深層次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主動作為,精準施策,全力推進。全省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農村貧困人口由2011年末的775萬人減少到2017年末的183.27萬人,累計脫貧591.7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末的25.04%下降到2017年末的7.54%,下降了17.5個百分點。2018年全省又有104.5萬人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2%左右。(數據來自省扶貧辦)
《報告》認為: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陜西全省上下高度重視,政治站位空前提高,政策舉措有序推進,基礎管理全面提升,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安全住房建設方面,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開工9.11萬套,竣工率77.57%,農村危房改造開工32208戶,竣工率100%。特色扶貧產業發展方面,推進“3+X”產業扶貧模式,推動農村“三變”改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近1.4萬戶市場主體帶動44.8萬貧困戶穩定增收。就業扶貧方面,全省共創建社區工廠535個,認定就業扶貧基地729家,2018年全省12.5萬名貧困勞動力參加免費技能培訓,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6.4萬人。生態扶貧方面,2018年向56個貧困縣(含4個已脫貧摘帽縣)下達各類林業工程項目投資25.4億元,發展林業產業帶動貧困人口45.3萬人,生態效益補償惠及12.4萬戶,退耕還林補助帶動貧困戶13.9萬戶。教育扶貧方面,2018年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48.08萬人,義務教育階段實現因貧零輟學。健康扶貧方面,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障政策體系,2018年上半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新農合,組建簽約醫師團隊10492個,簽約服務貧困人口313.2萬人,救治貧困患者57.4萬人。兜底保障方面,積極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規定程序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A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方面,圍繞基本公共領域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目標,2018年23個計劃摘帽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全部達到90%以上,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5.3萬公里,鄉鎮通暢率達到100%。大扶貧格局的構建及完善方面,“3+X”幫扶體系成效明顯,蘇陜扶貧協作持續深化,社會扶貧深入開展,初步構建起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各方力量有機結合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數據來自省扶貧辦)
《報告》建議:我省的扶貧工作要緊扣目標任務,立足當前如期脫貧,著眼中期穩定脫貧,謀劃長遠和諧脫貧;對照扶貧標準,不拔高、不降低,嚴禁搭扶貧“順風車”;推進治本措施,穩定增加脫貧戶收入,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落實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保障等政策措施,強化安全住房保障;把握脫貧攻堅的時間節奏、工作規律及發展趨勢;提升干部攻堅能力,建強基層堡壘,改進工作作風,夯實脫貧攻堅的工作基礎;夯實行業部門責任,凝集社會各方力量,做好蘇陜扶貧協作,全力推進脫貧攻堅。
《2019年陜西藍皮書》是以社會工作者實際調研獲取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通過科學的視覺和方法分析,歸納后形成的有關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理性研判,客觀總結和預測,并對科學破解發展難點和突出問題給予了創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希望對服務我省追趕超越工作和落實五個扎實工作要求,以及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安廣文:
介紹就到這里。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的時候,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謝謝。
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陜西的精準扶貧脫貧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陜西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于寧鍇:
你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主動作為,精準施策,全力推進精準扶貧脫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貧困人口規模逐年減少,截至2018年底,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已減少至78.77萬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二是精準方略全面落實,脫貧攻堅水平得到提升。
三是治本措施初見成效,全省近1.4萬戶市場主體帶動44.8萬貧困戶穩定增收,電商、鄉村旅游、光伏等特色產業持續壯大,5397個貧困村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占貧困村總數的91.5%。
四是保障政策有效落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新農合,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五是聚焦深度貧困攻堅,2017年以來,向11個深度貧困縣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5.83億元,向每個深度貧困村投入涉農整合資金不低于500萬元。
六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5.3萬公里,鄉鎮通暢率達到100%,行政村通暢率達到99%,惠及沿線2000萬群眾,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工作。
七是大扶貧格局更加完善,“3+X”幫扶體系成效明顯,蘇陜扶貧協作持續深化,社會扶貧深入開展。
八是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脫貧攻堅能力不斷提升。
西部網陜西頭條記者:
2018年陜西公共文化服務取得哪些成果?2019年陜西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又有什么可行的對策建議?
陜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王長壽:
(1)總體來看,2018年度陜西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作為陜西公共文化服務基本保障法的《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已經進入立法審議階段;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全面推進并取得階段性成效;省市縣各級政府持續加大公共文化產品的購買力度;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節慶性、專業性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亮點紛呈;成功創建了寶雞等3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渭南市“一元劇場”等6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在文化扶貧工作中增加“扶貧扶志”和精神扶貧的力度;最后,以陜西公共文化數字平臺建設、文化銅川云數字平臺建設為標志,陜西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達到新的階段。
(2)2019年,是完成國家和陜西省“十三五”規劃的關鍵攻堅年份,也是陜西省完成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系列規劃和任務的關鍵時間節點。未來一年陜西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除完成常規工作外,建議重點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的宣傳工作。該條例是陜西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順利推進的法制保障,建議2019年審議通過后由立法部門和文化主管部門對其進行廣泛的宣傳,推動陜西省各級政府按照條例的規定和要求做好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管理及投入。
二是基本完成陜西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全覆蓋。鑒于“2020年全面完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是《陜西省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的硬性考核指標,因此在2019年度,除部分難點地區外,應該基本完成全省所有村(社區)文化中心的全覆蓋。
三是在總結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由點及面、全面鋪開地級以上城市的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為2020年底以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奠定良好基礎。
陜西工人報記者:
2018年陜西社會發展的基本狀況如何?還存在哪些突出的問題?對2019年陜西社會發展有怎樣的展望和對策?
陜西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牛昉:
一、2018年陜西社會發展基本狀況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穩定增長,收入不平衡狀態持續改善
從2018年上半年的情況看,陜西居民收入水平增速居全國前列,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住戶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陜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1元(全國14063元),同比名義增長9.2%,增速較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陜西調查總隊發布的數據顯示,陜西農村居民實際收入增長高于城鎮居民收入,2018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為2.94,較上年同期縮小0.02,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居民收入增速在全國31個省份中居第9位,陜西居民收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9.6%,收入總體水平居全國第19位,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縮小。
2、是精準扶貧內涵發展,扶貧解困效果顯著
2018年,是精準脫貧攻堅的關鍵一年,全省各級政府更加重視脫貧攻堅的制度和政策設計,建立長效機制,出臺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和舉措。首先明確未來3年脫貧攻堅任務,科學合理制定出今后3年脫貧攻堅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第二、探索貧困地區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建立貧困地區長效發展機制。第三、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有效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第四、不斷規范貧困的退出行為。
3、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陜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
2018年,陜西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集中開展農村垃圾、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2018年,《陜西省“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頒布實施,陜西省將以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為重點,著力擴大覆蓋范圍、補齊短板、縮小差距,不斷提高城鄉、區域、人群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
4、是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2018年,陜西持續回應人民群眾關切,民生難題不斷緩解。(1)教育難題得到有效緩解。(2)積極推動“健康陜西”行動,促進人民群眾共享醫療健康。(3)社會保障待遇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4)拓展老年人養老服務空間,提升城鄉養老服務質量。(5)大力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和扶貧就業,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向好。
5、是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社會安全形勢良好
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促進社會組織依法健康有序發展。構建安全的生產環境。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加強社會治安。
二、陜西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全面脫貧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2、收入增長放緩與生活成本支出上漲影響民生改善的成效;3、公共服務政策發展不充分影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4、社會資源匱乏制約鄉村社會治理的績效
三、2019年陜西社會發展展望與對策
展望2019年的陜西社會發展,一是實施積極就業促進政策,促進就業,提高人民群眾收入;二是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全體人民群眾共享水平;三是強化鄉村治理基礎,推進鄉村振興;四是積極促進社會組織發展,創新社會體制。
華商報記者:
根據《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9》的研究結果,2018年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果?
陜西省社科院金融投資研究所所長谷孟賓: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起始五周年,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取得明顯成效的一年。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沿線國家共建共享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際共識進一步強化。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形成了共建合作文件,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279項成果在2018年絕大多數已完成或轉為常態化工作。
2、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大通道正在形成。中歐班列品牌效應開始顯現,截至2018年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達到1.3萬列,到達境外15個國家、49個城市。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62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與45個沿線國家實現直航,每周約5100個航班。
3、貿易投資合作關系繼續深化。2018年以來,中國積極落實《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持續推進經貿合作機制化建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舉辦。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亞歐國家的國際貿易增長迅速,已經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眾多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依托各類國際和國內經貿平臺和合作論壇,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進一步強化。境內外國際經貿合作區已經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載體。
4、多層次的金融合作格局開始顯現。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并參與其中。亞投行、中資銀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貢獻度越來越大。2018年絲路基金完成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亞投行的成員總數已增至93個。中國成立了規模為3000億元的人民幣海外基金,支持人民幣在沿線國家,包括互換、結算中心、離岸中心、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等的建設。約30個國家和地區都在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
5、民心相通建設不斷擴展。2018年以來中國通過廣泛開展各類人文交流活動,堅持將文化、旅游作為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促進了沿線國家的民心相通。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眾多國家先后簽署了雙邊文化和旅游合作文件,推動建立了中國—中東歐、中俄蒙等一系列雙、多邊文化旅游合作機制,拓展與沿線國家的文化、旅游合作空間。 此外,科教合作活動不斷擴展,西北地區的陜西和新疆,依托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歷史、區位和資源優勢,成為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科教合作的主力軍。
以上是2018年度絲路經濟帶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果。
國際在線記者:
2019年陜西如何以“三個經濟”為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
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
十九大報告提出來,我們的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也是陜西來實現追趕超越戰略和發揮陜西優勢,增強要素補給能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一個重要抓手。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也是新時期我們陜西服務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發揮“一帶一路”服務作用,也是陜西構筑發展新優勢,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開放新高地,實現我省高質量發展和建設具有陜西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全新思路。
2019年陜西將加快構建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以打造國際樞紐為目標,拓展樞紐優勢為重點,以保樞紐,開門戶和補流動為主要思路。在建設“三個經濟”中突出重點和優勢,織密公路網,擴大鐵路網,優化航空網,構建綜合交通網,提高陜西樞紐經濟的集聚優勢,激發外溢輻射效應。發力門戶經濟,發揮“一帶一路”重點節點和對外開放前沿作用。高水平建設陜西貿易試驗區,臨空經濟,持續釋放外向經濟的活力。在流動經濟發展方面,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加大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提升金融服務水平,暢通能源供給通道,加強信息的互聯互通,持續發展三個經濟的帶動作用,為陜西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新的有利的支撐。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工作處處長安廣文: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光臨。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