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舉行加強設施化水平加快設施蔬菜發展新聞發布會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8-10-30 16:11
10月30日上午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陜西加強設施化水平加快設施蔬菜發展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農業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王韜先生,陜西省園藝蠶桑工作站副站長王周平先生出席,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主持。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到陜西省農業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王韜先生,請他向各位介紹陜西加強設施化水平,加快設施蔬菜發展有關情況。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陜西省園藝蠶桑工作站副站長王周平先生。
下面,首先請王先生介紹情況。
陜西省農業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王韜: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上午好!首先,我謹代表陜西省農業廳感謝各位一直以來對我省農業工作的重視、關心和支持。
今天我們發布的關鍵詞是“設施蔬菜”。設施蔬菜栽培,是指利用人工或現代農業工程和機械技術,建造一定的設施,為蔬菜作物提供適宜的溫、光、水、氣等環境條件而進行的優質、高產、高效栽培。由于蔬菜設施栽培的季節往往是露地生產難以達到的,通常又將其稱為反季節栽培、保護地栽培等。設施化栽培作為一個地方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具有高投入、高產出,資金、技術、勞動力密集的特點。目前,我省設施蔬菜主要有連棟溫室、日光溫室、大棚、中小棚四種栽培方式,廣泛應用于蔬菜育苗、春提前、秋延遲及越冬栽培等。
設施蔬菜是我省蔬菜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省以蔬菜為主的千億級設施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省財政連續多年設立專項資金予以支持。自2009年以來,全省相繼實施了“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現代設施農業工程”,目前正在實施“千億級設施農業產業培育工程”,有效提升了全省蔬菜產業的設施化發展水平。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我省設施蔬菜發展的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
一、陜西蔬菜種植歷史悠久,設施發展起步較早,產業規模位居西北地區首位
據史料記載,早在六千多年前的西安半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保留著新石器時代的蕓苔類種子, 兩千多年前秦始皇時代即在驪山腳下采用溫泉水來栽培“冬葵、溫韭、蔥蒜類、瓜類”蔬菜。唐代詩人王建有“御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的名句,說明蔬菜種植和食用自古以來就為人們所重視,皇室御園的“菜園子”和老百姓的“菜籃子”一樣重要。建國以來陜西蔬菜生產經歷了自給生產、半商品生產、商品性生產和產業化生產發展四個階段,從小到大,逐漸成長為一個重要產業。我省蔬菜業的發展不僅保障了全省人民日常生活的食用,而且對西北地區及周邊省份城鄉居民的蔬菜供應做出了貢獻,是西北地區的“菜園子”。
陜西設施農業起步于上世紀70年代,早期主要以塑料薄膜覆蓋的小拱棚進行蔬菜早熟栽培。上世紀80年代初,咸陽秦都區用竹木結構的日光溫室進行蔬菜生產,之后其他地方也有發展。1990年陜西省第一棟節能日光溫室在西安市郊區建成,并于來年元旦成功生產出黃瓜。1998年,陜西蔬菜產業步入基地擴張和產業結構調整階段,設施種植規模逐年擴大,全省35個縣實施設施農業建設工程。2009年,省政府確定將設施蔬菜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七大工程之一,實施“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全省五年新增設施面積106.25萬畝,2013年改為實施“現代設施農業工程”,仍以發展設施蔬菜為主。2018年,省委省政府圍繞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五個扎實”重要講話精神,提出陜西農業重點發展“3+X”,打造三個千億級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助力全省農民增收和脫貧攻堅。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成為三個千億級產業的其中之一。
近年來,在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雙駕馬車”驅動下,我省設施蔬菜進入發展快車道,規模、產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技術和服務不斷完善,產品質量和市場供應水平不斷提高。截止2017年,全省設施蔬菜總規模達到219萬畝,產量680萬噸,面積產量穩居西北地區第一,在滿足省內市場供應的同時,輻射周邊省份,并遠銷港澳及海外市場。
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長期堅持和持續支持下,我省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省蔬菜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成為陜西農業繼畜牧業、果業之后的又一支柱產業,是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一)蔬菜生產規模持續擴大。蔬菜生產覆蓋區廣、見效快、商品率高,比較效益好,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脫貧攻堅戰的推進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省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發展迅速,播種面積持續增加,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科學技術普及率顯著提高。2017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765萬畝,總產量1760萬噸,產業規模穩步擴大,市場供應能力逐年提升,蔬菜生產規?;?、板塊化特點日趨明顯,集中連片百畝及以上的規?;O施基地151萬畝,占設施總面積的一半,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縣區有29個,較五年前增加了9個,面積和產量分別占蔬菜總面積和總產量的63%、68%,分別較五年前提高9個百分點和8個百分點。
(二)設施化水平穩步提升。隨著全省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增強,設施蔬菜產品的需求也在明顯增加,蔬菜設施化水平顯著提高,市場供給和保障民生功能日趨完善?!笆濉逼陂g,全省設施規模以每年18萬畝的增量擴張,面積、產量分別在全國排名第六、第七。2017年全省設施農業面積、總產(不含花卉)分別達到328.6萬畝、1023.7萬噸,分別較五年前增長34%、22%。其中設施蔬菜219.4萬畝,產量681.2萬噸,分別較五年前增長9.7%和9.8%。設施結構更趨合理,日光溫室約占總面積的25%,大中棚約占總面積的64%,小棚約占總面積的11%。區域特點日趨明顯,初步形成關中設施蔬菜和時令瓜果、陜北設施瓜菜、陜南設施食用菌、大中城市周邊設施花卉、秦嶺北麓高山有機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帶。
(三)物質裝備及新技術應用步伐加快。卷簾機、微耕機、滴灌、噴灌、補光、增溫等設施設備在設施蔬菜上廣泛應用,物聯網和氣象監測儀等現代化裝備開始示范推廣,水肥一體化、秸稈生物反應堆、病蟲害綠色防控、多膜覆蓋等技術推廣80多萬畝,形成了較成熟的配套栽培技術體系。集約化育苗技術全面推開,“十二五”期間,全省新建專業化育苗點701個,工廠化育苗中心11個,年育苗能力達到15億株以上,截至目前,全省專業化育苗點總數達到1200個以上,工廠化育苗中心30個以上,年育苗能力20億株以上。技術培訓與指導得到強化,年培育各類技術人員10萬人次以上。生產水平顯著提高,蔬菜單產達到2.3噸/畝,比“十二五”末增長5.5%。其中設施蔬菜單產達到3.1噸,比“十二五”末增長6.9%.
(四)社會經濟效益日趨凸顯。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明顯提高,占種植業的產值比例不斷加大,已經成為產值最高、效益顯著的產業。2017年全省蔬菜產值530億元,較五年前增加115億元,增長28%,在全省農業總產值中占比30%以上。其中設施蔬菜產值290億元,占全省蔬菜總產值的55%,較五年前增長38%。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綜合效益更為顯著,據統計,2017年全省設施農業綜合產值852億元,較五年前增長54%,以占同類經濟作物12%的規模,實現46%的產值,成為效益最好的農業產業,為從事設施生產的農民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已成為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助力產業脫貧的支柱產業。同時,也帶動了加工、包裝、農用塑料膜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了“一業興帶來百業興”的良好態勢。
三、陜西設施蔬菜優勢明顯,加快推進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加快現代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體現,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從發展機遇來看,當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期、產業脫貧的攻堅期。各級黨委政府空前重視“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興旺,為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全省80%的貧困縣區都把設施農業作為產業脫貧第一選項。僅商南縣設施食用菌生產規模近1億袋,帶動2900戶貧困戶1萬余人,人均增收5000余元。從市場需求來看,我省每年冬春需調入反季節菜200多萬噸,加之部分產品外銷,有較大缺口,具洼地優勢。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升級,對農產品的需求更加品質化、多樣化和個性化,特色優質產品需求更加旺盛,市場空間廣闊。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線上線下銷量逐年增加,為更多產品走向全國市場提供了條件。從產業效益來看,我省冬春設施菜具有新鮮度高、適合本地消費習慣、災時保供給的特點,較調入菜更適合本地消費;夏秋蔬菜尤其是高山冷涼蔬菜生產成本低、品質優、市場享譽度高,比較效益明顯。據調查,設施水果、瓜菜畝均收益分別達到2.7萬元和1.5萬元以上,是同類露地作物收益的3-5倍,農民積極性很高,前景廣闊。
四、實施千億級設施農業產業培育工程,推動陜西蔬菜設施化水平再上新臺階
(一)明晰發展思路,緊盯目標任務。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發展為主線,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保障市場供給和農民增收為目標,按照“調優結構、提升設施、提質增效、促農增收”的總體思路,實現適度規模、板塊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到2020年,全省設施規模達到360萬畝,高山冷涼菜14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000億元;到2022年,設施規模達到400萬畝,高山冷涼菜15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300億元,為農民年增收400億元。
(二)堅持科學布局,突出六大區域。按照“區域優化、要素聚集、規模發展”的思路,統籌規劃,突出特色,實施板塊推進,促進設施農業協調發展。陜南以發展設施食用菌為主,兼顧發展高山冷涼蔬菜;關中平原重點發展新型日光溫室和大拱棚設施瓜菜;渭北重點發展設施時令水果,兼顧設施菌菜;陜北重點發展新型日光溫室設施瓜菜,長城沿線兼顧發展高山冷涼蔬菜。重點在全省建設五大設施農業區和一個高山冷涼反季節蔬菜板塊。即榆林大漠設施農業區,延安山地大棚設施農業區,西咸都市設施農業區,沿黃公路南段百萬畝設施農業區,陜南食用菌設施農業區以及寶雞高山冷涼反季節蔬菜板塊。
(三)抓好三大工程,示范引領發展。一是設施農業擴能工程。按照“省級做板塊,市縣擴規?!钡乃悸?,重點支持大型連棟智能溫室、關中陜北千畝連片設施種植綜合體、千畝高山菜示范基地、陜南食用菌小鎮建設等。二是設施農業高效示范區創建。按照“大產業、大板塊”的思路,對產業已形成集中連片萬畝以上規模、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緊密的設施集中區,以綠色優質高效創建為引領,以縣區為單元,著力打造省級設施區域特色產業高效示范區。三是冷鏈加工與市場營銷能力提升工程。按照“育龍頭、補短板、促營銷”思路,支持千畝連片以上基地建設冷鏈體系,建設電商平臺、打造知名品牌。
(四)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保障措施。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成立設施農業發展組織機構,建立協調機制,夯實各級責任。嚴格落實中省有關特色產業發展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將設施農業裝備納入購機補貼范圍。加大省級財政對設施農業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整合項目資源,發揮集合優勢,持續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協調基金擔保、金融信貸支持,鼓勵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入設施發展。夯實各級責任,細化任務分工,強化督導考核,建立獎懲機制,確保設施建設各項任務全面落實。同時,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設施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女士們,先生們。
蔬菜作為我省特色主導產業之一,是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產業興旺、質量興農、綠色發展的重要產業,也是助推脫貧攻堅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產業,其設施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全省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進程,對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強化措施,埋頭苦干,大力推進我省蔬菜的設施化發展,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繁榮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希望媒體界的朋友們關注陜西蔬菜,關注陜西設施農業發展,多到菜區走走,以菜為媒,采風會友,宣傳陜西蔬菜、陜西農業,為我省農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為陜西蔬菜設施化發展再譜新篇。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介紹就到這里。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的時候,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謝謝。
陜西農村報記者:
我是陜西農村報記者。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工程作為陜西農業“3+X”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請簡單介紹一下其涵蓋范圍及實施的目標與重點。
陜西省園藝蠶桑工作站副站長王周平:
陜西農業實施“3+X”工程是省農業廳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講話提出的“五個扎實”要求的具體行動,是扎實推進我省現代特色農業建設的重要抓手。首先,我向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3+X”?它包含哪些內容?這里的“3”指的是以奶山羊為主的畜牧業、以蘋果為主的果業和以蔬菜為主的設施農業“三大產業”;“X”指的是3以外的其他特色產業,例如養殖類的奶牛、生豬,果樹類的獼猴桃、葡萄,種植業類的茶葉、魔芋、中藥材等。這里的設施農業,主要指設施種植業類(不包含設施畜牧養殖),以設施蔬菜為主,包含設施食用菌、設施水果、設施西甜瓜、設施花卉等。
“3+X”農業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在全省通過3-5年的實施,使“三大產業”實現三個千億產值,促進“三大產業”全產業鏈發展,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最終目的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產業脫貧,以產業興旺、農業提質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加速我省農業的追趕超越。
設施農業工程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省設施農業總規模由現在的328萬畝發展到360萬畝,綜合產值由830億元達到1000億元,其中種植、加工、流通產值分別達到610億元、75億元和315億元;到2022年,設施規模達到40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1300億元,其中種植、加工、流通產值分別達到790億元、100億元和410億元,為農民年增收400億元。
任務是:每年新建和改造一批設施基地,擴大設施生產規模,構建設施農業周年生產體系,逐步實現全年市場均衡供應;推行標準化生產體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質;推廣先進科學技術,實現農機農藝融合,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在全省建設五大設施農業區和高山冷涼蔬菜板塊。即榆林大漠設施農業區,延安山地大棚設施農業區,西咸都市設施農業區,沿黃公路南段百萬畝設施農業區,陜南食用菌設施農業區和秦嶺北麓高山冷涼菜板塊。
建設重點:一是推進規?;O施基地建設。按照“省級做板塊,市縣擴規?!钡乃悸?,支持大型連棟智能溫室、關中陜北千畝連片設施基地、千畝高山菜示范基地,陜南食用菌小鎮建設等。二是加快加工冷鏈體系建設。按照“育龍頭、補短板、強產業”思路,支持規?;亟ㄔO完善冷鏈體系,提升冷鏈儲運能力;支持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生產線建設,提升加工能力。三是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支持產地批發市場、電商平臺建設,鼓勵龍頭企業設立外銷檔口;結合“三年百市”行動,主動出擊,開展農產品推介營銷活動,加大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建設,打造知名品牌。四是強化技術體系建設。發揮農技部門、專家團隊等作用,加大技術培訓力度,培育更多技術骨干、土專家隊伍和職業農民隊伍,注重實用生產技術培訓,讓農民掌握1到2門實用技術,為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集成推廣綠色高效技術,全面提升設施農產品質量和品質。
中國報道雜志記者:
我是中國報道雜志記者。從生態環保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出發,國家提出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為了既能滿足人民群眾對蔬菜產品的消費需求,又能確保吃的放心,農業部門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陜西省園藝蠶桑工作站副站長王周平:
近年來,我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積極實施“現代設施農業工程”財政資金項目中,我們專門列支1000多萬元,主要用于集成推廣了一批蔬菜綠色、高效實用技術,培育了一批技術人才,推動了蔬菜產業的綠色發展。
一是以供給側機構改革為重點,推進蔬菜綠色發展。按照“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我們深入推進蔬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蔬菜產品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依靠科技改進生產方式,推動傳統生產向綠色、高效、優質生產轉變。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擴大冬春反季節生產面積,穩定或壓縮夏秋陸地蔬菜規模,積極實施現代設施農業、標準園創建和北方大中城市設施蔬菜基地集中連片試點項目,加大老舊棚型結構改造,淘汰落后廢舊設施,提升設施建造標準和生產水平,增加冬春淡季蔬菜供應,實現蔬菜產品市場周年均衡供應,滿足消費者對各類蔬菜產品的需求。
二是以轉型升級示范為引領,推動蔬菜綠色生產。圍繞蔬菜綠色發展,我們以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品質量的提升為目標,以產業轉型升級示范縣、示范點建設為抓手,積極推行綠色生產模式創新。在太白縣、大荔縣等蔬菜集中區域,開展綠色高產高效模式創建,示范推廣綠色生產集成技術,總結完善一套因地制宜的優質高效生產模式,引領帶動全省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三是以科技創新為手段,推進蔬菜綠色發展。積極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加大蔬菜生產中的殘枝廢葉、食用菌廢料處理和開發利用,將蔬菜廢棄物漚肥,將食用菌廢料加工成蔬菜、花卉生產基質,或直接腐熟做肥料等。加大蔬菜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和GAP認證、地理標志登記等,“十二五”以來累計認證無公害蔬菜產地314個,產品498個;綠色認證企業14家,產品45個;地標認證18個。
四是以標準化技術推廣為抓手,推進蔬菜綠色發展。積極開展標準園創建,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要求每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分品種制定先進實用、操作性強的生產技術規程,印發規程到項目區每個農戶,張掛到標準園醒目位置及每個溫室大棚;組織現場觀摩和技術培訓,指導農民切實按照生產技術操作規程進行田間管理。積極推廣防蟲網、粘蟲板、殺蟲燈、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防霧滴棚膜、避雨栽培、滴灌、水肥一體化、全膜覆蓋等生態栽培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
五是強化質量管理,推動蔬菜綠色發展。要求生產企業實行投入品專人管理,建立進出庫臺賬,生產檔案統一編制,詳細記載農事操作,確保全生產過程投入品質量安全。加大蔬菜產品質量抽檢,確保上市流通產品質量合格,結合農業部標準園蔬菜質量抽檢,我省每年也在省內開展兩次農產品質量抽檢活動,嚴肅查處農殘超標產品。2017年我省蔬菜質量抽檢合格率為98、6%。積極推進質量溯源體系建設,通過市場和消費者的監督和生產基地誠信制度的建立倒逼綠色發展。加大有機和綠色農產品宣傳,引導農戶發展綠色生產,提高農產品品質,促進優質優價,調動農民生產優質產品的積極性。
三秦都市報記者:
我是三秦都市報記者。在增強陜西蔬菜設施化發展方面,省農業廳采取了哪些舉措?
陜西省農業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王韜:
增強蔬菜設施化發展,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是我省扎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興旺、質量興農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過去八年里,我們實施過“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和“設施農業工程”,使我省的設施蔬菜產業取得了很大發展。今年起,我省啟動了“千億級設施農業培育工程”,以設施蔬菜為主的千億級設施農業作為“3+X”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給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設立了專項資金,每年省級財政投資2億多元,用于設施規模擴張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落實中省有關特色產業發展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將設施農業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協調基金擔保、金融信貸支持,鼓勵社會資本、民間資本投入設施發展;各級農業部門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源,發揮集合優勢,持續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合力推進蔬菜生產設施化水平的穩步提升。2018年省級財政已對全省設施農業發展投入了2.25億元。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我們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提高我省的蔬菜育種及設施棚型結構、標準化高效綜合生產技術等的研究與推廣,編制了《日光溫室設計建造規范》、《設施蔬菜實用栽培技術》等地方標準及各類技術規范;不斷健全和完善全省蔬菜生產技術推廣體系,充分發揮各級蔬菜生產技術部門的優勢,集成推廣綠色優質高效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探索推廣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生產經營新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組建成立陜西省設施蔬菜專家服務團及省級核心專家組,指導、研究和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強化技術培訓,按照分級培訓的原則,全省各級農技部門年培訓蔬菜生產技術骨干和職業菜農等各類技術人員10萬人次以上,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三是加強產銷銜接。著力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推動產銷銜接更為緊密。全省重點建設蔬菜產地批發市場和社區直銷網點等建設,方便產地蔬菜銷售和城市居民消費;強化蔬菜信息監測預警,建成了覆蓋全省所有市區和20個基點縣的蔬菜生產信息監測預警體系,為有效指導生產和促進產銷銜接發揮了重要的數據支撐作用;通過舉辦蔬菜節、瓜果節等一系列促銷活動,宣傳推介瓜菜產品;積極推行農超(社、校)對接及連鎖經營等業務,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農超(社、校)對接及大中城市城區社區蔬菜直銷店(點)1000多個,促進了產品的順暢銷售和流通成本的降低,平穩了市場價格。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光臨。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