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舉辦建設三北綠色長城促進三秦生態文明新聞發布會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8-09-21 08:04
9月20日上午9時15分,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辦陜西省建設三北綠色長城促進三秦生態文明新聞發布會,邀請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建陽先生,陜西省防護林建設工作站副站長李戰剛先生出席,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主持。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到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建陽先生,請他向各位介紹我省建設三北綠色長城,促進三秦生態文明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正高級工程師、陜西省防護林建設工作站副站長李戰剛先生。
下面,首先請王先生介紹相關情況。
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建陽: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們在這里發布我省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以下簡稱三北工程)4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
首先,我謹代表陜西省林業廳對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的朋友們表示最誠摯的歡迎,對大家長期以來支持陜西林業事業、關心陜西生態環境建設、關注陜西三北工程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就三北工程4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向大家作一簡要介紹。
按照國家總體部署,三北工程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歷時73年,分三個階段(1978-2000年、2001-2020年、2021-2050年)、八期(1978-1985年、1986-1995年、1996-2000年,2001年后每10年為一期)進行建設。范圍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1個縣(旗、市、區),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42.4%。目前,正在實施五期工程。三北工程啟動伊始,我省就被列為重點省份。40年來,建設范圍逐步擴大,由最初的49個縣(區)擴大到現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延安、榆林、楊凌和韓城9市(區) 的68個縣(市、區),面積12.19萬平方公里,涵蓋了全省約60%的土地面積、70%的水土流失面積和100%的沙化、荒漠化土地,是我省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區位最重要的地區,也是建設美麗陜西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4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帶領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凝心聚力、科學謀劃、真抓實干,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切實加快國土綠化。經過多年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
一是造林綠化成效顯著。調查數據顯示,我省三北工程建設,第一階段規劃造林任務3366萬畝,實際完成造林4154萬畝,超額完成規劃任務的23.7%;造林保存面積1436萬畝,是建國后到工程實施前三北地區造林保存面積(1117萬畝)的128%。第二階段規劃造林任務3093萬畝,結合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其他國家林業重點工程,17年累計完成造林6598萬畝(其中三北工程1128萬畝)。40年來,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目前的34.98%,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公里。
二是風沙危害持續減輕。據多年監測,我省沙化土地面積由工程建設初期的3600萬畝減少到當前的2030萬畝,流動沙地面積由860萬畝減少到5.3萬畝,沙區植被覆蓋率由1.8%提高到現在的60%,沙化土地面積大幅度減少、危害程度極大減輕、沙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控制,沙區生態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歷史性轉變。
三是水土流失明顯減少。進入新世紀,三北工程相繼啟動了百萬畝人工林基地和黃土高原綜合治理林業示范建設項目;國家還先后啟動了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省委省政府陸續啟動了關中大地園林化、千里綠色長廊建設、渭河堤岸造林綠化、晉陜峽谷造林綠化、三年全面治理荒沙和干雜果經濟林基地建設等省級項目,全面加快了工程區水土流失治理進程。2016年中國河流泥沙公報--黃河潼關水文站實測數據顯示,2007-2016年10年間,我省年均入黃泥沙量1.52億噸,較70年代年均減少4.2億噸。
四是林業產業不斷壯大。40年來,三北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積極推進,大力開展花椒、核桃、紅棗、沙棘等干雜果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努力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做貢獻。據統計,工程區經濟林面積由1977年的156.8萬畝增加到目前的3060萬畝,農民人均林果收入由7.58元增加到750元,經濟林已成為廣大農戶的支柱產業和重要收入來源。
五是人居環境有效改善。三北工程造林綠化與身邊增綠緊密結合,以道路、渠岸、直觀坡面、城鎮、村莊為重點,大力營造景觀防護林,切實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渭河沿岸、晉陜峽谷綠化任務基本完成;包茂、連霍、福銀、青銀、青蘭等主要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鐵路沿線實現高標準綠化,建成綠色長廊4600多公里;1467個村莊通過實施“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實現了綠化美化,寶雞、西安和延安榮膺“國家森林城市”稱號,6市40個縣榮獲中省綠化模范市、縣(市、區),形成了許多“村在林中、林在村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典范。
六是生態文明加快推進。40年的工程建設中,涌現出石光銀、牛玉琴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鑄就了“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舍,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和“不畏艱難、敢于斗爭、矢志不渝、開拓創新”的榆林治沙精神;先后建成了榆林林業展覽館、沙地森林公園等多處生態文化場館,創作了《陜北啟示錄》、《綠染長城》等一系列文化產品,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同志們,三北工程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是我國最早啟動實施、跨越時間最長的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需要林業戰線廣大干部職工的繼續努力和全社會的持續支持、參與。我們堅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北工程一定能為實現“美麗陜西”的宏偉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介紹就到這里。下面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的時候,報一下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名稱。謝謝。
西安晚報記者:
我是西安晚報記者。三北工程五期還有二年就要結束了,我省在六期工程規劃中有哪些新的構想?
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建陽:
六期工程,我們將在總結前五期工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以構建我省完善的生態體系,和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目標,以防沙治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突出身邊增綠和農民增收,不斷壯大林業產業,在繼續實施人工造林的同時,加大封山育林和退化林分修復力度,加強封山禁牧和森林資源管護,擴大增量、增加存量、提升質量。力爭使工程區內森林覆蓋率再提高5個百分點,為新時代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出應有貢獻。
新華社瞭望周刊記者:
我是新華社瞭望周刊記者。三北工程是生態工程也是民生工程,近幾年陜西在農民脫貧增收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了什么成績?
陜西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建陽:
我們主要是通過大力開展名特優經濟林基地建設,來為農民增收脫貧致富做貢獻。
從三期工程,即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就提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潛力在山、優勢在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工程建設要與農民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要認真解決好國家要“被子”、農民要“票子”的問題,要因地制宜,大力開展名特優經濟林基地建設。
四期工程,即進入新世紀后,尤其是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核桃等干雜果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后,經濟林基地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截止目前工程區經濟林基地面積已達到1349萬畝,其中核桃553萬畝、紅棗283萬畝、花椒256萬畝、柿子42萬畝、沙棘135萬畝、山杏仁用杏80萬畝,總產量122萬噸,總產值120億元。
同時,還通過優先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優先給有宜林地并且有意愿參與防護林建設的貧困戶造安排林任務;優先雇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從事工程造林;優先選用貧困戶符合標準的苗木造林等,通過這些途徑,也有效增加了貧困人口家庭收入。據統計,2017年,全省有2.5萬貧困戶、6.5萬貧困人口受益于三北工程,累計收入9000多萬元,戶均增收3000多元。
事實證明,三北工程在幫助貧困人口脫貧、脫貧人口穩定脫貧和致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
我是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剛才聽了報告,確實能感受到榆林、延安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我想問的是,當前三北工程建設還存在哪些問題?我們將采取哪些措施應對?
陜西省防護林建設工作站副站長李戰剛:
三北工程40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在現階段面臨新的形勢,工程存在的困難或者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 造林地選擇問題,三北工程建設初期本著“因害設防,由近及遠,先易后難”的原則,經過40年持續不斷推進,集中連片、交通便利、立地條件好的荒山荒地已基本得到治理,目前剩余的宜林地大部分位于北部半干旱區及渭北石質山地區,如晉陜峽谷、唐橋陵等,立地條件差,造林及后期撫育管護難度,造林成本高。這需要各級不斷加大投入,特別是有針對性地提高困難地段單位面積造林定額標準來加以解決。
二、 林分退化、老化問題,三北工程初期營造的防護林有800余萬畝已大大超過防護成熟齡和自然成熟齡,出現林分生長衰退,防護功能下降,病蟲害滋生機率增大,森林火險等級提高,亟待改造修復,任務十分艱巨。針對這一問題,國家已于2015年啟動實施三北防護林退化林分改造試點,我省部分縣區已列入試點范圍,相信,在六期工程中,國家將會加大對退化防護林的改造力度,使我省退化防護林盡快得到改造提升。
三、 樹種選擇和配置方式單一問題,受三北地區自然條件和初期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約,工程建設初期,荒山造林主要以楊樹、刺槐、側柏、油松為主,樹種選擇單一;配置方式以純林為主,混交林少,林分結構不合理,生態系統不完善。今后,我們將加大學習和貫徹國家新的《造林技術規程》,遵循近自然林理念,通過營、造、撫、改等措施,鼓勵和引導營造多樹種、混交林,增強生態防護功能。
四、 保護與開發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治理與開發矛盾日益突顯。資源開發、建設項目占用林地減損森林資源,偷牧夜牧破壞植被等現象對造林成果鞏固形成威脅。在一定范圍內依然存在著“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強化護林員日常巡護管理;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提高群眾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另外,增加封山育林和新造林地管護設施,確保工程建設治理一片、鞏固一片、見效一片。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光臨。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