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舉辦“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落實‘五新’戰略任務 譜寫陜西追趕超越發展新篇章”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7-09-06 11:45
8月29日上午10時,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落實‘五新’戰略任務 譜寫陜西追趕超越發展新篇章” 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邀請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先生,省科技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孫科先生,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科技政策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陳紅亞女士出席,介紹聚焦“五新”戰略任務 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主持。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省政府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落實‘五新’戰略任務 譜寫陜西追趕超越發展新篇章”主題系列發布會的第三場,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先生,向大家介紹“聚焦‘五新’戰略任務 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有關情況。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省科技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孫科先生,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科技政策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陳紅亞女士。他們將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首先請盧廳長介紹有關情況。
陜西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
尊敬的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與各家媒體的記者朋友在這就十三次黨代會和“五新”戰略尤其是培育壯大新動能,給大家做一個報告和交流。大家都知道,習總書記來陜視察對我們省的科技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講我們要充分發揮陜西的科教優勢,要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陜西的科教資源,要做好經濟與科技的對接,要做好成果與產業的對接,要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前列,這是總書記對我們陜西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提出的要求。去年全國的科技創新大會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戰略,要支撐我們科技強國的建設。今年,我們省委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壯大新動能的“五新”戰略。
第一個就是要培育壯大新動能。就我們省的科技情況,我們對陜西的科技資源摸了家底,陜西是科技大省,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個科技強省。我們梳理了陜西的科技資源方面的四大要素,人才、團隊、平臺、園區,計劃項目,科技成果。其中我們國家級的科技成果獎勵連續3年居全國的第四位。其中去年我們的自然科學獎排到全國第二位,除了北京以外第二位是我們陜西。我們可統計的技術合同交易額也是連續三年都是排在全國第四位,而且去年我們總額突破了800億。所以陜西無論在科技資源上,我們的人才,我們有61位院士,40位工程院院士,21位科學院士,我們有170多位千人計劃。這些資源包括國家級平臺,我們有200多國家平臺,研發類就有83個,包括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研究中心,我們有18個省級以上的高新區,而且西安的高新區排在全國前五位。這些科技資源支撐我們省既是一個科技大省也是一個科技強省。省十三次黨代會的“五新”戰略第一個提出培育壯大新動能,這項戰略任務從科技工作上我們理解,陜西在具有這樣的科技優勢的基礎條件下,我們也有我們的短板。
第一個,我們的產業結構使我們亟待調整和優化。因為大家知道陜西是一個能源大省,我們的能源化工傳統裝備制造占GDP比重超過50%。所以如何加快新動能的培育,如何加快我們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來加快我們陜西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產業如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如何加快培育發展壯大,這是我們培育壯大新動能一個主要目標。所以在十三次黨代會“五新”戰略的新動能里面提出來兩個圍繞,四個導向。兩個圍繞就是如何圍繞產業部署創新,如何圍繞創新培育產業。四個導向就是結合陜西的科技資源和產業生態,突出產業導向,創新導向,優勢導向和市場需求導向。培育壯大新動能“五新”戰略的第一個核心理念就是兩個圍繞,四個導向。目標就是通過調整陜西的產業結構來推動陜西經濟的健康良性可持續發展。
第二個短板,我們的區域結構短板。我們西安在全省的GDP里面將近6000億,我們一共19000億,幾乎是一股獨大。過去我們有一個戰略叫一體兩翼,除了西安我們有榆林,有寶雞,工業支撐的兩翼。但是榆林包括延安由于能源價格出現了斷崖似的下滑,今去年開始有所回升,今年增長速度有所體現。但是傳統工業受市場的影響太大,所以我們榆林的總量曾經一度超過了3000億,那時候西安的總量是5000億。但是價格下滑以后,一年落到2000億以上,現在回升2700、2800。我們寶雞也是2000億左右的水平,咸陽2200億的水平。我們區域結構還有陜南、陜北十個地市,陜南陜北的總量還都在1000億這樣的體量上徘徊,700、800億。“十三五”末經濟總量的目標是3萬億,這種區域結構的差異,對于陜西經濟的均衡也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陜西面臨兩個問題,一個解決產業結構問題,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一方面戰略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壯大發展。區域結構的問題,我們就要分析我們的新動能的資源,陜西的科技資源我剛才講這這四大要素,關中占比達到92%,其中西安占比超過了70%,所以陜南陜北大家算一下,不到10%。培育壯大新動能,陜南、陜北怎么辦?如何推動區域的均衡發展,如何培育各個地市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這是我們培育壯大新動能推動均衡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
“五新”戰略確實是我們省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能夠推動我們省的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實際上這“五新”戰略里面除了我講的第一個把新動能擺在第一位,新高地,新活力,新生活,新形象,每一新都缺不了新動能的支撐,就是這樣的關系。沒有新動能怎么建設新高地,怎么緝獲新活力,怎么彰顯新形象,所以培育新動能省委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谶@樣的分析,我們科技資源的狀況和我們產業生態、區域結構的狀態,我們對全省的科技工作提出了綱領性的工作思路,叫“2322”的工作思路。
第一個“2”,圍繞產業部署創新,圍繞創新培育產業,兩個圍繞。這是省委婁書記在多次講話中特別強調的,陜西的創新驅動發展要堅持兩個圍繞。就是圍繞我們的這些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如何部署我們的人才、項目、平臺和成果,這是圍繞產業要部署的。同時,我們陜西的科技資源比較富集,圍繞優勢資源結合市場需求,如何加快我們的增長點,我們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高企,這個鏈條如何圍繞創新培育產業,堅持兩個圍繞。新動能里面要堅持兩個圍繞四個導向,即產業導向、創新導向、優勢領域導向,市場需求導向,這就是“五新”戰略提的第一個2的思路。
第二個“3”,這個3也是從我們政府的工作報告和總體的科技創新工作思路,分析了我們省的科技資源以后發現我們陜西是一個科技資源大省,但是陜西的科技資源的分布中央所屬的,國防軍口所屬的和各部委所屬的比重占比超過75%。陜西的科技強,科技資源富集,主要集中在中央的在陜單位,國防在陜單位,大院大所和部委,這都屬于教育部直屬的院校和其他部委直屬的院校,部委的院校,這部分的占比超過了75%。所以3的思路提出來,要軍民融合,因為國防的占比在陜西很大。第二個央地融合,把中央在陜的科技資源充分發揮。第三個部省融合。所以陜西的科技創新一定要融合創新,三個融合。在堅持兩個圍繞的前提下,要深化三個融合,軍民融合,央地融合,部省融合,真正讓中央所屬的資源為陜西經濟發展。所以總書記教導我們要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陜西的科技資源,每一個好都有深刻的含義。如何挖掘,如何利用,還要滋養,因為陜西的科技資源是一個科技溢出省份,我們科技資源在全國的排位前五位,而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十五位,我們科技溢出是正常溢出。我們陜西有很多科技資源是為國家的國防服務,是為國家戰略服務,是為科技強國服務。我剛才介紹我們自然科學獎去年排全國第二位,這些核心的科技優勢,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戰略性的。所以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如何落實。一方面要做好三個融合為地方科技服務,第二個為我們國家創新發展服務。
第三個“2”,在堅持兩個圍繞,三個融合這個原則下,要構建和完善我們陜西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我剛才給大家報告了我們的兩個短板,一個產業結構的短板。產業結構短板怎么解決,就是如何構建和完善產業創新體系,通過完善我們省的產業創新體系來支撐我們的產業技術創新,來調整我們省的產業結構。通過構建和完善我們省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來解決我們省的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構建兩個體系是我們科技工作的著力點,這兩個體系的構建又要在堅持兩個圍繞和三個融合的原則下來構建好這兩個體系。
最后一個“2”是目標,就是如何提升我們省的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如何提升我們省的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能力,兩個能力的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總體的思路2322這么一個思路。培育新動能,就是要通過這樣一個總體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路,來解決我們省的兩個結構的不均衡問題,這是大致的總體思路。下面的核心就是這兩個體系怎么構建的問題。產業創新體系怎么構建?我們省的科技與產業的關系,我們花了一段時間在摸家底,在分析科技資源與產業生態匹配程度,我們有這么好的創新資源,和產業發展之間的匹配度,這個匹配度不好。如何完善這個匹配度,按照省委提出來的兩個圍繞,三個融合。
一是表現在我們省的科技創新兩強兩弱。一個院所和高校強,我們有115所高校,當然有統計把軍口的高校統計進來,有116個大院大所,有1171個科研機構。我們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有優勢,集中在這個地方。但是我們的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我們企業的研發投入不足。去年的研發投入統計397億,企業投入占比不足50%,大概48%左右。全國研發投入企業占比的平均數超過75%,大致上是78%。我們能感覺到陜西這個弱項還是很明顯的,企業的研發投入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的占比偏小,規上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的覆蓋率偏小,我們100多個規上工業,全國有14個建研發中心的,我們陜西大概不超過10個建研發中心的。這就反映出高校強,院所強,企業弱。還有一弱是區域弱,尤其是陜南、陜北。因為我們科技資源主要集中在西安,高新技術企業全省1829個,按照科技資源來講高新技術企業不多,當然這里面有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問題,但是總量還是偏小。區域就更少,陜南、陜北有的地市高企只有幾個,十幾個,這近2千個高企主要集中在關中西安。區域結構的問題也是一個短板。
如何構建和完善好我們產業創新體系,里面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如何通過兩強來加快產業、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這是我們的一個短板,只有把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起來,我們傳統產業,主導產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我們從國家層面,國家的技術創新體系三句話,一直堅持。大家可以看一看從十八大往前,都是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一定要求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因為十八大更加強調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更好發揮。所以市場作為導向是堅持的原則。最后落腳在產學研相結合,對我們陜西國家提的創新體系就更加重要。我們有那么豐富的高校和院所的資源,但企業創新不理想,所以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相結合這是我們陜西必須要貫徹的創新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構建產業技術體系的核心。但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全球化的問題,我們到美國調研,到德國調研,企業和大學、科研院所怎么結合,怎么合作,怎么建立穩定的深度的長期合作模式,真正能讓企業在大學里面得到它所需要的技術,所需要的成果,真正能使得大學研究所研究企業所需要的技術,所需要的成果,這是雙向的。用什么樣的模式,什么樣的機制,什么樣的辦法,什么樣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光喊一個口號,產學研結合,加強產學研相結合,進一步深化產學研相結合,不解決問題。
我在這里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十八大以來中央國務院出臺了很多創新驅動發展的文件、政策乃至法律,都強調產學研相結合的問題。包括總書記的講話,要把需求導向的研發和大學里面自由探索的科研如何對接的問題。總書記講話有戰略高度,也有指導實踐的重要意義。我們的大學都是有院墻的,都是在校園里面,大學做的科研如何和我們經濟主戰場所需要的需求能夠匹配的問題。所以出臺了一個文件,鼓勵大學的骨干教師攜帶成果到企業去創新創業,我們分析的時候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大學人才培養是主體,當然科學研究也是它的重要功能。大批的骨干教師離開校園到企業去,他的研發平臺,國家級的平臺,省部級的平臺都在校園的實驗室里,他的團隊年輕教師團隊,博碩士生團隊也在校園里,人才培養我們還要求教授給研究生上課,大批的教師離開校園到企業兼職這個操作起來有很大的難度。因為它不可能上完兩節課上高新區企業上班,而且研發平臺都在校園里面,我們喊了多年產學研結合,這個問題怎么解決。確實校園里面聚集大量有水平的教授,有豐富的博碩士生的創新資源,如何為企業所用,如何通過這個強來支撐企業的創新能力強。
我們陜西科技從去年年初結合總書記來陜視察的講話精神,去年5月份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為我們提出一個創新舉措。既然我們的教師不能大批的離開校園到企業去,怎么辦?我們讓企業把研發中心建到校園里面去,提出來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需求主體,投資主體,管理主體,叫四主體一聯合。企業把研發中心建到校園,使得我們教授可以上完兩節課打卡到研發中心里面兼職,帶著技術和成果到企業的研發中心里面兼職,而且可以很方便的使用校園里面的重點實驗室、研發環境,破解了產學研如何真正融合到一起的問題。過去我們產學研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企業一紙合同委托大學的教授給他做某一個技術,某一個產品研發,大學的教授拿到這個委托的項目以后組織他的研究生團隊來做,但是大學有一個指揮棒,全國在做雙一流,我們陜西是四個一流,尤其這個雙一流要高水平論文,要發明專利,要高水平的獲獎成果,要高水平的專著,這些指標。這些指標和企業需要研發的產品所需要的低成本、高工藝、有市場,這不在一個道上。因為高水平的論文說到SI的論文,你要用最先進的技術,沒有原創性的突破發不了論文。企業的產品還是要強調如何低成本,高工藝,有市場。這兩個怎么融合的問題,過去一紙合同給了這個教授以后他就在學校里面做了,半年一年以后拿著東西給企業,企業一看不太理想,和企業需求的東西不太一樣。我們現在強調,企業要做主體,我們把一個主體分解成四個主體,市場主體,需求主體,投資主體還有管理主體。希望我們的研發人員要在標準的研發管理流程下去實施研發,也是落實總書記講的需求導向的研發和自由探索的科研相銜接。現在全省啟動了40個四主體一聯合的企業研發中心在大學校園里建設,其中以延長集團和西北大學為代表的現在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延長出資,西北大學出場地,甚至在校園里面重新蓋樓,建企業的研發中心。這種實踐在發達國家有比較成熟的項目,我們去年在德國柏林工大和弗勞恩霍夫研究院,這個研究院是很有名的研究院,在柏林工大里面建立它的研究所,就在柏林工大的校園里面,而且弗勞恩霍夫研究院里面的研究所和柏林工大的重點實驗室是打通的,一個主任。我想起來總書記講的怎么銜接的問題,我和這個研究所所長交流的時候我說怎么打通,他說我既是這個研究所的主任,又是柏林工大重點實驗室的主任。這個重點實驗室的研究課題一定是符合我們研究所的研發方向,而這個研發是為市場的產品服務的,所以把這個鏈條打通了,市場的需求,我的應用技術研發和應用基礎研發全鏈條打通。
我們的產業創新體系的構建,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我用一句話描述就是全要素,全鏈條,一體化。全要素就是我講的人才團隊、平臺園區、計劃項目、(技術)成果。全鏈條就是我們基礎應用、產業應用和企業的研發,來構建我們產業的技術創新體系。我們采取的這些舉措有很多,我在這里說這樣一個例子,四主體一聯合的例子。去年9月22日我們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印發了“陜九條”,這是地方最高級別的文件,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我們俗稱“陜九條”。第一個是怎么解決成果定價的問題,因為要學校定價,學校沒有辦法定,所以省委省政府出臺這個文件第一條把定價權授權給成果持有人,市場定價。成果持有人和團隊組織市場定價,有買有賣這個成果才有效益。類似的九條我不一條一條說了。
第一,區域創新體系,我們科技成果富集在西安,我們這些年推動了科技特派員的制度,這是國家推的,我們陜西每年有一千多科技特派員到地方去,為地方服務。我們陜西從去年開始推動了一個反向科技特派員,每一個地市給省上派兩到三名,了解地市的科技需求,我們把陜西積累的科技成果交給反向特派員做對接,對接上以后到地市轉化落地,解決我們區域創新體系的問題。每個地市連續三年支持,構建一個“政產學研用金”的成果轉移轉化平臺,來吸納西安的技術成果到地市落地。這些舉措都是著力構建我們產業創新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同時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來推動我們的科技成果培育成小微企業,培育成高新技術企業,我們現在這個基金5個億的盤子,現在已經建立了3.6個億,放大十倍,37個億已經培育了150家企業,市值超過了140個億。所以我們的科技金融也是支撐我們科技創新的重要元素,我在這里不多說了。陜西還有一個短板就是科技金融短板,我們有富集的科技資源,但是我們缺少科技中介,金融投資,創業指導,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們把這三類人才納入了省級科技人才計劃,我們不僅缺科技創新人才,我們科技創新比起來有優勢,但是科技中介,金融投資,創業指導這方面的人才是我們的短板。如何補短板的問題,真正落實“五新”戰略,要解決這些卡脖子問題。陜西科技創新在堅持“2322”總體思路的基礎上,我們定了一個三句話的原則,找得準,攻得破,用得上。我們科學研究要找得準問題,要攻得破問題,攻破以后要在企業用得上。我說的這些給大家報告,限于技術創新,我們陜西還有基礎研究,這是我們陜西優勢,我們會加大基礎研究和原創研究,會繼續加強我們這些優勢來支撐。有限的時間,給大家也有限的報告一下總體的思路和舉幾個簡單實例,也希望大家關注我們在落實省十三次黨代會培育壯大新動能上的一些舉措,也非常需要媒體幫我們宣傳和傳播,謝謝大家。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感謝盧廳長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謝謝!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近年來,我省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請問能否例舉科技統計的相關數據來反映我省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取得的進步和成就。
陜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科技政策與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陳紅亞:
十八大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事業取得長足發展。2016年,我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到65.7%,比2012年提高了8.6個百分,在全國排第9位。
一是研發經費投入不斷增長,投入強度較高。我省的研發經費投入從2012年的287.2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393.2億元,年均增幅12.1%;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提高到2.18%,在全國排第8位。
二是科技產出成效顯著,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2012-2016年,我省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從3件提高到7.3件,在全國排名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從7416篇,增加到2015年的13186篇,在全國排第8位。全省的技術合同交易額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長,2016年突破800億元,連續3年位居全國第4。五年來,我省共168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在全國排第4位。其中2016年有6項基礎研究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居全國第2位,為歷年最好成績。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我省高新區的數量從2012年6個國家高新區和1個省級高新區發展到7個國家高新區和11個省級高新區。高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商品出口額比重達到67.8%,在全國排第2位。
科技創新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日益凸顯。2016年,我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比“十二五”初提高了6.12個百分點。
我們還為大家準備了科技統計數據冊,可以詳細了解我省科技活動狀況。謝謝。
中國報道雜志記者: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我省創新型省份建設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請問省科技廳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方面,今后重點要做哪些工作?
陜西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盧建軍:
我剛才說了一個例子,我們企業創新能力弱,如何解決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是必然的,大家知道華為公司,全鏈條的創新它已經在數學專家方面有了需求,這個企業未來一定是創新的主體,才可以支撐這個企業未來的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們采取的舉措,剛才說的四主體是推動產學研結合的措施,我們希望形成一個模式??傮w的思路,我們把陜西的產業分了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支柱產業,千億以上的,支柱產業在GDP中的占比30%,煤、油包括能化,包括傳統裝備制造,大家知道陜西的汽車產業最近發展還不錯,快到50萬輛了,集中的產值也超過千億。第二塊是主導產業,戰略新興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第三塊是先導產業,包括3D打印全國已經占到先機,我們占到全國的50%,世界的1/3。所以3D打印,無人機,機器人在這些領域,云計算我們希望搶占先機。第四個層次我們還超前部署,希望在量子、石墨烯、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高端存儲這些領域超前部署??萍加袃蓚€作用,一個叫做引領,一個叫做支撐,前兩個產業層次企業主體我們叫支撐,支撐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加快發展。后面兩個叫引領,圍繞創新培育產業。無論是哪一個層次,企業一定是主體,因為最終要支撐企業的成長,支撐企業的提質增效來形成我們陜西一個產業的拳頭。主體作用如何發揮,我們探索四主體,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全鏈條,從眾創空間就是培育企業,孵化器是孵化企業,加速器是成長企業,高企認證是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到瞪羚企業是跳躍發展的企業,獨角獸是全優勢的企業,到科技企業的上市,全鏈條來支撐企業的發展。
陜西廣播電視臺記者:
《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簡稱“陜九條”出臺后,在全省科技界產生了較大的反響,請問“陜九條”在哪些方面有重大突破?對我省的科技成果轉化將起到什么促進作用?
陜西省科技廳新聞發言人、副廳長孫科:
社會各界一直關注的一個問題,盧廳長把我們省里的科技資源情況做了一個介紹,陜西具有富集的科技資源優勢,我們技術交易額也在全國排在第四,但是如何推進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化,一直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為此去年9月份省委省政府頒布出臺了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這個若干規定簡稱“陜九條”。“陜九條”內容從條文來說9條,在許多政策方面都具有突破性的規定,這里我簡單介紹幾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科技成果定價機制問題。大家知道前年國家頒布出臺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技成果轉化法改革并且下放科技成果的處置權、收益權,但是定價機制的問題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院所和高??萍汲晒霓D移和轉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針對我省的現狀,我們提出可以通過三種方式進行定價。協議定價、掛牌交易、拍賣。對于掛牌交易和拍賣這兩種方式大家都很清楚我不介紹了。在現實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里面,協議定價是很重要的方式,如何實現協議定價,這里面有一個主動權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出由研發團隊來主持,通過談判確定價格。這樣就很好的解決了協議定價里面誰說了算的問題,誰有發言權的問題。這里面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九條出臺以后西安交通大學郭教授有一個水煮煤的項目,一直沒有轉化?!瓣兙艞l”公布以后就是以協議定價的方式,以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一個產業投資公司,團隊獲得了70%的收益,據我所知這個項目目前進展比較順利。
第二個方面的突破,提高成果轉化的收益比例。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法里面成果轉化的收益不低于50% ,獎勵給研發團隊及其科技成果的主要持有人。我們把這個比例提高到90%,同時也提出獎勵要發給個人,不計入總額,在這個方面我們的文件向前走了一步。
第三個方面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問題。通過建立四主體一聯合的研發中心,來推進產學研各方面的合作和成果轉化。目前大概有30多個研發基地正在籌建。
第四個建立專利池和人才池。我們在“陜九條”提出,龍頭企業聯合高校建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員之間實現專利共享,也就是實現成果的轉移和轉化。這個目前已經有3個專利池在探索共享機制。同時建立軍民雙向人才池,建立院所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人才池,以人才的流動帶動技術的轉移。
第五個方面鼓勵就地轉移轉化。比如這個文件提出對就地轉化成功的項目實施雙向補助,給予供給方和吸納方30%的補助或者貼息貸款。我們今年上半年有一個統計,技術交易合同額達到400億,這400億里面大致有50%以上的技術合同在省內就地轉移轉化,“陜九條”就地轉化這一條已經發揮實實在在的效果。
第六個方面先權后稅,對于以股份形式獎勵的成果可以暫不交個人所得稅,在獲得分紅和轉讓額以后再交,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人員和股權獎勵,可以分批繳納個人所得稅,可以通過這種措施來激勵更多的科技人員創辦企業。
最后一個方面是關于創新的評價機制問題。“陜九條”提出要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崗位,將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同課題同等對待,同時對于轉化突出的可以破格評聘職稱。這里面省里面的一些高校比如西北農林大學也開始做,還有一些學校正在嘗試。同時我們也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情況作為高校和院所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
總之,我們“陜九條”出臺到目前為止,是一年時間。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我們省里面的新驅動發展也取得一定的進展,我們今年在國務院督導過程里面,陜西省獲得黨中央國務院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通報表彰,謝謝各位。
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安廣文:
今天發布會就到這里,謝謝各位記者朋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