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舉辦“迎接省第十三次黨代會 奮力‘追趕超越’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7-04-26 15:42
4月26日上午10時,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迎接省第十三次黨代會 奮力‘追趕超越’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邀請中共安康市委書記郭青先生介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安康實踐,并回答記者的提問。安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俊民先生,安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廖良成先生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常雅玲主持。
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常雅玲: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省委宣傳部、省委外宣辦、省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的“喜迎省第十三次黨代會 奮力‘追趕超越’”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五場,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中共安康市委書記郭青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安康實現追趕超越的新思路、新舉措和新成效,并回答大家關心的提問。應邀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還有安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俊民先生,安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廖良成先生。
下面,首先請郭書記介紹有關情況。
中共安康市委書記郭青: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上午好!非常高興在這里向大家介紹安康以生態經濟激活后發優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安康市屬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川陜革命老區,在“四區”疊加的獨特市情下,我們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經濟作為“兩山”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確立了“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發展總綱,實現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城鄉因環境而美、群眾因生態而富,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路子?!笆濉睍r期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保持全省第一方陣,2015年、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速等多項重要經濟指標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安康生產總值增長11.2%,分別高于全省、全國3.1、4.3個百分點,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5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一,近年來,安康市相繼被命名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富硒食品產業示范基地和全國第一批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等,“兩山理論”繪就了一個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新樣本,生態經濟成為激活安康后發優勢的新動力。
一、以生態產業為核心,著力構建循環產業體系
始終把循環產業體系作為安康綠色發展的命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綜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推進富硒產業、生態旅游、涉水產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躍上新臺階。通過借力、借智、借勢打造“中國硒谷”地域品牌,建成全國唯一的富硒食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富硒產品科技創新孵化器,富硒產業連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富硒食品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占比達26.8%,連同一產的富硒種養產業,富硒產業總規模超過350億元,成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成為支撐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努力將安康建設成為西部一流、全國知名的休閑度假勝地和健康養生旅游目的地,2016年共接待游客327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1.25億元,同比增長15%和18.18%;鼓勵發展山林經濟,形成了“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種養間套、淺山茶果桑畜環繞、河谷平壩花卉種苗、設施農業遍布川道、生態旅游鏈接城鄉”的綠色循環產業發展格局。2016年山林經濟總產值達到154億元,同比增長17.8%;重點打造包裝飲用水產業,使其成為安康生態經濟新的增長極。2016年包裝飲用水產業增速超過40%;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三產服務業,推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帶動就業脫貧作用明顯。促進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等支柱產業提質升級,加快醫養產業、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全市多點支撐、多元帶動的循環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成為經濟發展持續處于上升通道的核心競爭力。
二、以生態環境為基礎,強力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的綠色化
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安康發展的最大優勢,把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作為發揮安康生態優勢的基礎工程來抓。一是推進節能減排降耗。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始終把環境容量、資源利用、節約集約作為企業引進和項目建設的先決條件,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執行率達到100%。“十二五”期間累計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300多家,直接減少工業產值300億元。2016年全市共關閉落后產能企業119家。二是做好城鄉環境監管。深入推進漢江水質保護十大專項行動和“治污防霾·保衛藍天”計劃,圍繞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尾礦庫環境安全風險防控等方面存在的環境突出問題開展專項督查,2016年實施環保追責89人,其中給予黨政紀處分的科級以上干部34人。三是加大國土空間綠化力度。按照“一年栽五年的樹,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的總體要求,“十二五”期間,完成造林綠化326萬畝,2016年造林綠化68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漢江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2016年,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居全省第一,空氣優良天數達301天。
三、以生態布局為統籌,聚力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
創新區域生態功能管理機制,實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切實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升空間利用效率的要求落到實處。一是創新發展“飛地經濟”。按照“全域安康”的理念,引導限制開發、空間不足的縣把重大項目向月河川道集中,形成了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目前,5個縣飛地經濟園區均列入陜西省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我市“飛地經濟”創新做法,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提出推廣安康“飛地經濟”模式。二是推進“三區兩園”建設。安康高新區成為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和秦巴山區唯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恒口示范區聚力打造秦巴山區鎮級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驗區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瀛湖生態旅游區加快建設“國家級生態涵養旅游發展示范區”。一批特色小鎮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市已有19個省級重點建設縣域工業集中區和427個現代農業園區。三是實施“一縣一策”。通過構建差異化考核體系,大力推進“一縣一策”,形成“一業為主、錯位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h域經濟已占我市經濟比重70%以上,9個縣(區)先后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爭先進位”獎。
四、以生態福祉為追求,全力補齊全面小康短板
把生態文明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把美麗和富裕連結起來,加快補齊脫貧攻堅的工作短板。“十二五”減少貧困人口42.33萬人,2016年減少貧困人口13.67萬人。一是“支部+X+貧困戶”模式促脫貧。以紅色黨旗引領綠色發展,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核心引領作用和市場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形成了“支部+X(園區、景區、社區工廠、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貧困戶”模式, 2016年,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90元、增速8.6%,位居全省第一。該模式得到汪洋副總理的重要批示。二是移民搬遷斬窮根?!笆濉币詠恚幸寻徇w安置18.8萬戶71萬人,其中搬遷貧困戶8.4萬戶27.8萬人,2016年全市搬遷貧困戶4.15萬戶15.5萬人,通過實行“移民搬遷進社區、土地流轉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的綜合承載方式,把搬遷群眾轉化為產業工人,確?!鞍岬贸?、穩得住、能致富”。
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結出豐碩成果,源于我們聚精會神抓黨建、一心一意謀發展,源于我們用“黨建+”系統思維推動中心工作,在落實“第一責任”中推進“第一要務”,在2016年度陜西省目標責任考核中,繼2015年我市再度獲得優秀等次,不僅多項經濟發展指標位居全省第一,黨風廉政建設、依法治理、公眾安全感、秦嶺生態保護等工作也位居全省第一,呈現了經濟生態、政治生態“雙一流”的良好勢頭,在新常態下交出了上級肯定、群眾滿意的合格答卷。
最后,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安康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誠摯邀請大家多到安康、宣傳安康、支持安康。
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常雅玲:
感謝郭書記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提問之前請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謝謝!
人民報社記者:
郭書記,之前我們也做了一些功課,發現您在多次講話中提到“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能不能請您給我們解答一下這對安康發展有什么特殊意義?
中共安康市委書記郭青:
謝謝記者朋友的關注。這句話是我們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和實現“追趕超越、綠色崛起”最本質的詮釋。
關于“生態經濟化”,可以理解為貧窮不是生態文明,生態保護如果不能讓人民得到實惠,就會失去動力,也是不可持續的。我不贊成把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割裂開來、對立開來,兩者是相輔助相成、互為依托的,只有生態資源值錢了,群眾才會真正認識其價值,才會更加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形成“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守山護林和保護一江清水的責任才會更加自覺自為。我們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中,堅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一方面,讓生態友好型產業在GDP中發揮支撐性作用,目前,我市富硒產業、生態旅游、山林經濟、涉水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在GDP中占比超過65%,展現了安康的發展是經濟增速和發展質量“雙提升”,安康經濟發展的內涵、動力、格局正在深度調整,符合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注重發揮生態友好型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通過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壯大來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尤其是我們把富硒產業打造成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和支撐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富硒產業連續四年保持30%的超高速增長的同時,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來自于富硒特色種養收入,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富硒產業脫貧。2016年我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繼續位居全省第一,讓老百姓在生態保護中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關于“經濟生態化”,主要是指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把保護好生態環境做為安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安康屬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決定了我們必須持續擰緊生態環保這根弦,以鐵的意志和鐵的手腕,守護好安康的青山綠水。這方面的情況,我剛才已經向大家做過詳細介紹,需要補充的是,我們在考核中更加重視“綠色GDP”,不斷提升生態友好型產業和特色生態經濟在發展成果考核中占比,推動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發展方式,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這是關系發展觀和政績觀的重要舉措。
新華社記者:
郭書記,我們了解到,安康在黨代會上提出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奮斗目標。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生態產業是核心,那么未來安康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前景怎么樣?
中共安康市委書記郭青:
安康的生態產業體系在這幾年最顯著的發展就是我們的富硒產業,已經連續了4年實現30%的超高速增長,剛才我說到現在我們的生態友好型產業在GDP中占比超過65%,特別是富硒產業超高速增長居功至偉。第二個產業重點是包裝飲用水產業,近兩年呈井噴式增長。包裝飲用水產業2016年實現產值16.8億元,增速超過40%。這僅僅是近兩三年初始階段實現的。與我們的一些傳統產業相比,未來無疑會成為繼富硒產業后新的增長極。以我個人去預測接下來還有兩個產業集群將會快速壯大,一個就是我們的大健康產業,大家知道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健康的四大要素陽光、空氣、水和土壤,安康在全國乃至全省具有較好的生態優勢,這是我們發展大健康產業優越條件。我們將瞄準大健康產業,推動醫療、養老、文化、旅游、體育與富硒食品、中藥材等產業融合發展?,F在已經有很多知名企業到我們這里考察和投資,未來大健康產業發展前途不可限量。還有一個產業對安康未來的經濟增長增速也會十分明顯,這就是我們的大物流產業。大家知道這幾年安康的高速公路建設已經邁上新臺階,明年我們機場開通,今年下半年西渝高鐵開工建設,這樣使安康作為我們國家雄雞版圖中心的位置,無論是到西北還是西南,運輸距離最近,未來隨著交通條件的大改善,大物流產業將會很快的發展起來??梢酝茢啵部翟谏鷳B產業發展方面的前景一片光明,歡迎各地的朋友來安康投資興業,共同迎來安康生態經濟發展的新高潮。
中國報道社記者:
趙市長,我們了解到,安康市在全省的追趕超越中,第一季度多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可以說取得了良好開局。請問趙市長,我們采取了哪些舉措,或者有哪些亮點。請介紹下。
安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俊民:
正如這位記者說的一季度安康經濟發展開局良好,我們有5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還有多項指標也位居全省前列。一季度安康的生產總值增速是11.2%,我們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是2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14.6%,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6%,非公有制經濟占比是58.1%,這五項指標在全省排第一。除此以外,我們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季度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是8.3%,均在全省排第三??傮w來講,一季度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開局良好、穩中有進、活力增強。
第一個就是我們工作安排部署早。我們今年兩會在元月中旬就召開了,春節以前的把全市重要的工作全面部署到位,比往年大體提前了一個月,因為工作安排早,取得了主動。
第二個就是抓投資、抓項目。每個季度舉行一次開工儀式,今年市上的重點項目220個,還有前期項目100個,各個區縣也有非常多的項目,加起來上千個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所以說,投資是拉動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動力,我們以抓項目促投資,以投資促進全市的經濟增長,這個作用進一步顯現。
第三個就是抓工業、抓促銷、抓招商。這幾年我們安康把這三項工作統籌到一塊,也算一個亮點,也算一個創新。安康地處陜南,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我們努力做到發展和環保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我們把工業促銷和招商引資合在一起,每年都舉辦很多活動。比如今年一季度有兩個大活動,一個是郭青書記帶隊到常州招商,效果十分明顯。另外一個在市內召開了工業品展銷對接暨銀企合作推介會,企業收獲了很多訂單。另外,我們安康有兩個縣成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去年網上銷售農產品超過20億,總量雖不算大,但作為一個貧困地區,顯示了很強的成長性。
第四個就是我們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抓企業的培育。剛才郭書記也介紹了我們的優勢,富硒產品是安康的首位產業,這源于我們的企業不斷成長,我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是544家,占比超過9%,遠遠高于我們的經濟總量在全省的占比。去年我們新增企業近5000家,增速是39.9%,排在全省第一。所以一季度各項經濟發展指標是亮麗的,這與我們推出很多切實可行的舉措密不可分,確保我們實現了一季度的開門紅。
香港商報記者:
當前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而安康的脫貧面大,任務重,在這方面我們知道,安康有一些創新性的工作,有力推進了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那么,請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安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俊民:
正如這位女士所提的,安康確實是一個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的地方,扶貧攻堅任務非常重。2015年底,我們精準識別的扶貧人口占全省18%,全市有1003個貧困村,2015年底精準識別的貧困發生率是23.5%,通過2016年的努力,全年有13.67萬貧困人口脫貧,212個村摘帽,但我們還有44.5萬的貧困人口和791個貧困村,脫貧攻堅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為了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確保2020年以前,現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我們采取了如下舉措:
一是堅持“六個精準”,重點抓好“七個一批”,確保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二是加大資金整合力度,以金融創新推動脫貧攻堅。安康是全國四個政策性金融扶貧實驗示范區之一,我們整合各類資金,集中火力推向脫貧攻堅領域。三是抓好創新創業,這與產業扶貧有很大關聯。剛才講過,我們的非公經濟占GDP比重位居全省第一,所有貧困戶的產業拉動都是通過非公經濟發展來體現的。我們在脫貧攻堅產業就業方面創造了很多模式,雖然這些模式均是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的,但我們移民搬遷中推動“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的綜合承載方式,以及平利社區工廠等就業模式,確保了異地扶貧搬遷一律實行先就業、后搬遷,不斷增強搬遷群眾致富增收能力。四是抓好精準幫扶。我們對貧困村和貧困群眾實現了幫扶工作全覆蓋,把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最前沿,確保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共有1215個扶貧工作隊、1103個第一書記、24271名黨員結對幫扶。5個中央單位、77個省級單位也在我市脫貧攻堅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支持作用。五是我們加大了扶智力度。為了改變部分貧困群眾“蹲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懶惰行為,我們提出扶貧不扶懶人,鼓勵貧困群眾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命運。去年,我們推出了一批身殘志堅的脫貧先進典型,在全社會起到了正面效應。我們正在開展“新民風”建設活動,倡導“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徹底改變影響脫貧攻堅的陳規陋習。我們堅信在中省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安康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努力,一定能夠確保全市如期整體脫貧摘帽。
中國國際廣播電視臺國際在線記者:
我有個問題,想問下廖主任,我到安康去過幾次,尤其是對紫陽縣茶園飄香、滿目青翠的景象留下了很深印象,感到你們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十分迅速,你們的主要做法是什么?
安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廖良成:
非常感謝您對安康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關注、關心,您看到的紫陽茶園景象正是我市現代農業園區的一個縮影。發展現代農業園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們在園區建設上,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市場主體培育。我們強化規劃引領、招商引資,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創辦現代農業園區,堅持用現代經營方式和工業化理念推進園區建設與發展。并在基礎設施配套、產業資金扶持、技術人才等方面向園區傾斜和聚集,推動了園區快速發展。截止目前,全市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縣(區)2個,建成省市縣各類現代農業園區427個,園區產值占全市農業總產值的一半,很好地發揮了園區聚集效益。
二是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我們依托安康獨有的富硒資源優勢,聚焦茶葉、生豬、魔芋等特色骨干產業,通過深化對外合作、強化科技支撐等措施,聚力做大做強富硒產業。目前,我市與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共建科技研發平臺,自主培育富硒新品種41個,自主開發新技術75項;平利絞股藍、嵐皋魔芋、鎮坪臘肉、白河木瓜、寧陜食用菌等獲得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識登記保護,“紫陽富硒茶”入列“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名單,并獲得“全國富硒茶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稱號。我們力爭“十三五”末富硒產業產值過千億,為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三是注重產業融合發展。我們跳出農業抓農業,堅持用綠色循環發展理念推進產業深度融合,著力構建由單一種植型向精深加工、包裝銷售、休閑觀光、文旅融合轉變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基本形成了一、二、三產“優勢互補、循環相生”的發展格局。在全市現代農業園區中,一二產融合園區149個,全產業鏈園區174個。
當前,還是旅游觀光品茶的大好季節,歡迎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到安康采風作客,一個充滿激情與魅力的安康必將充分展示給大家。
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常雅玲:
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發布會就到這里,再次感謝郭書記,感謝趙市長,感謝廖主任。也謝謝記者朋友們的積極參與。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