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舉辦“迎接省第十三次黨代會 奮力‘追趕超越’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7-04-21 14:18
4月21日上午10時,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迎接省第十三次黨代會 奮力‘追趕超越’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先生介紹延安實現追趕超越的新思路、新舉措和新成效,并回答記者的提問。延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張驍衛先生,延安市旅游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東坡先生和延安市老區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牛永紅先生出席發布會。發布會由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常雅玲主持。
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常雅玲: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省委宣傳部,省委外宣辦、省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的“迎接省第十三次黨代會 奮力‘追趕超越’”主題系列發布會的第二場,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延安實現追趕超越的新思路、新舉措和新成效,并回答大家關心的提問。應邀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還有延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張驍衛先生,延安市旅游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東坡先生和延安市老區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牛永紅先生。
下面,首先請薛市長介紹有關情況。
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延安市委、市政府,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延安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和支持。
延安是中華民族圣地和中國革命圣地,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倳浽?015年回陜西視察時候說,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標識,寶塔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標識。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回陜西、回延安視察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堅持用延安精神建設延安、發展延安,推動延安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鄉面貌變化巨大,基礎設施條件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2016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1082.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0.5億元,人均GDP、人均財力居全省前列;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59.3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693元和10568元,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53元和1172元。今年一季度,生產總值增長4.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0.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6%和8.2%。
——我們始終把加快推動轉型發展作為追趕超越的主攻方向。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倒逼產業轉型,重點在“有中生新”、“無中生有”上做文章,延安綜合能源基地發展規劃列入國家盤子,謀劃重大能源化工項目42個、總投資約4000億元,實施了延安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洛川輕烴裂解綜合利用、大唐熱電聯產、航空煤油、華為云計算數據中心、彩虹光伏玻璃等一批重大產業轉型項目;出臺了《促進新經濟發展暫行辦法》,北京云真視訊、英雄互娛、898創新空間等一批成長性好的“瞪羚企業”落戶延安,轉型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去年非油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石油工業增加值增速12.2個百分點。加快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啟動建設10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8個農產品加工園區,擴大特色有機農產品基地規模,特色農產品品牌達到120多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首屆世界蘋果大會,蘋果面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加快紅色旅游業發展,棗園·1938、北京知青館、圣地河谷金延安一期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建成投用,黃帝陵文化園區加快建設,成功舉辦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來延游客達402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28億元。出臺促進“雙創”政策措施,市場主體突破12萬戶,入庫“四上”企業1031戶,第三產業、非公經濟占GDP比重分別達到36.1%和26.1%。
——我們始終把基礎設施條件完善和生態環境提升作為追趕超越的重要支撐。加快建設“三縱兩橫”高速公路網,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800公里。延安新機場、蒙華鐵路、吳定高速等項目加快推進,開通至西安、寶雞動車,西安至延安高鐵開工建設,開通至北京、上海、重慶、廣州、青島、沈陽等地航線。南溝門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建成,黃河引水工程黃延線全線貫通,今年將實現向市區供水。陜北至關中和陜北至武漢電力外送通道加快推進。我們正在積極的爭取延安至西北坡、雄安新區的電力外送通道。市區、縣城和一批重點鎮實現氣化,通信、廣電網絡覆蓋所有鄉鎮,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從1999年至今累計實施退耕還林1077.5萬畝,林草覆蓋率提高到67.7%,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可以說我們延安的山川大地已實現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完成治溝造地36.7萬畝。延河綜合治理城區段初見成效。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居全省前列,“圣地藍”成為一張靚麗名片。延安被列為首批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市和第二批低碳城市試點。
——我們始終把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作為追趕超越的現實途徑。制定改革方案105個,完成改革任務419項。精簡下放審批事項200余項,政府權力和責任“兩張清單”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完成撤鄉并鎮,安塞撤縣設區。積極開展低丘緩坡未利用地開發試點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市域流轉試點,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資源公共交易平臺,流轉土地70萬畝。首批6戶國企改制完成,剩余40戶即將完成。子長醫改模式在全國推廣,公立醫院改革受到中央改革辦肯定。成立西北五省唯一一家地市級保險監管分局,設立總規模150億元的延安光大城市發展基金和陜西金控延安融資擔保公司,銀行市級分支機構達到11家,縣級法人機構達到16家,銀行存貸款余額突破2300億元。制定延安首部地方性法規《城市市容市貌管理條例》,“兩說一聯”經驗在全國推廣。積極推進對外開放,海關與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正式運行,去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495個,到位資金705.6億元。
——我們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追趕超越的價值追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統攬農村工作全局,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49.7億元,19.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38個貧困村退出,7個縣區整體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3.3%下降到0.76%,貧困人口從20.52萬人下降到2016年的1.02萬人,貧困村由830個減少到292個。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兩個“80%”要求,每年新增城鎮就業1.6萬人以上,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建立事業單位凡進必考和臨聘人員管理制度;率先在全省實現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城鄉一體化,提高了城鄉居民醫保和低保標準,13.7萬城鄉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組建了延安醫療集團并完成對5家醫院托管,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初步緩解;加快實施城區教育資源整合,全面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實現學前三年免費教育、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全覆蓋;延安新區開創了延安城市建設新紀元,城市改造讓延安老城舊貌換新顏,12.3萬居民下山安居,10.7萬戶群眾住房困難得到解決,城鎮化率達到59.09%。榮獲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市和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稱號。
——我們始終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追趕超越的政治保障。堅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全面從嚴治黨的力量,認真落實主體責任,每年舉辦市縣領導干部學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讀書班,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建立“大數據+小書包”、“問題墻+回音壁”等4個載體,得到基層群眾的普遍認可,受到新華社、人民網、央視網等媒體的關注。認真落實省委“三項機制”,建立重點工作月通報、季講評、專項觀摩、督察約談制度,推行“找短板、補短板、換短板”做法,對工作“不在狀態”的干部予以調整,完成了一次“靜悄悄”的市縣鄉換屆。不斷夯實基層基礎,促進軟弱渙散村(社區)轉化提高,非公企業、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分別達到77.5%和81.1%。每季度拍攝一部“四風”問題《內參片》,每兩周推出一期《百姓問政》欄目,廣泛開展“延安模范”評樹活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不斷向好。
今后,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回陜、回延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大力實施“高端能化強市、特色產業富民、文化旅游帶動、生態環境提升、城鄉一體發展”戰略,加快轉型發展,奮力追趕超越,決戰決勝全面小康,努力實現“一個率先、兩個追趕、三個超越”目標,即率先在全國革命老區中整體脫貧,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增速追趕全省平均水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超越全國平均水平,通過堅持不懈努力,讓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確保2020年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夠格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朋友們,延安是新中國新聞事業的發祥地,真誠歡迎媒體記者朋友們能夠常來延安走一走、看一看,多宣傳延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延安的建設發展,幫助我們把革命圣地建設得更加美好。
謝謝大家!
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常雅玲:
感謝薛市長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大家圍繞今天新聞發布會的主題進行提問。按照慣例,提問之前請報一下所代表的新聞機構。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我是經濟日報的記者,延安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具有發展特色農產品的優勢,請問延安如何 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怎么促進農民提質增收。
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
延安有得天獨厚的農產品生產條件,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和反季節果蔬優生區,也是黃土高原優質小雜糧傳統生產區,以蘋果、蔬菜、紅棗、羊肉、小雜糧為特色的農產品品質優良,被農業部整市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近年來,我們加快實施“43158”工程,即建設400萬畝蘋果、300萬畝糧食、100萬畝干果經濟林、50萬畝蔬菜、800萬頭家畜優質農產品基地,全力打造老區群眾百年致富產業,全市蘋果種植面積達到354萬畝,產量達303萬噸,產值突破100億元,蘋果面積占到世界的二十分之一、全國的九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蔬菜種植面積突破40萬畝,總產130萬噸;豬牛羊飼養量500萬頭只,紅棗、核桃、小雜糧等區域性特色產業穩步發展,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68元,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把發展現代農業與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加快構建適合我市區域特色的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夯實群眾脫貧致富基礎。一是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20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帶動蘋果、蔬菜、紅棗等綠色有機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狠抓標準化生產,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強農產品品牌管理保護,創新營銷方式,提高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率和市場占有率。二是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全力抓好8大農產品加工集群和17個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引進國內外知名農業龍頭企業,參與優質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三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依托“互聯網+”、“文化+”、“旅游+”,引導農民從事農產品生產、流通、營銷,大力發展體驗、觀光、休閑農業,打造一批中高檔休閑農莊、主題農園、精品民宿、美麗田園等新業態,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四是重視培育農業經營主體。新發展一批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家庭農場,加快培育職業農民,重視發揮本地能人和龍頭企業作用,加強與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合作,扶持發展一批社會化服務組織。五是提升農業支撐保障能力。利用與西農大共建的6個科研機構,加大產業轉型升級、土壤有機質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旱作節水、防災減災等重大問題聯合攻關,不斷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六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抓好“三權分置”改革,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謝謝。
新華社記者:
我是新華社記者,長期以來延安形成了油煤工業一支獨大的單一經濟結構,受國際能源價格變化和國家宏觀政策調整影響,延安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樣的局面下,延安如何推動經濟轉型?
中共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占海:
你說的很對,長期以來延安依托油煤資源,經歷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期,同時因為產業結構單一,造成現在“油主沉浮”發展的困局。近年來我們市委市政府扭住結構調整轉型發展不放松,目前盡管成效還沒有完全的顯現出來,但是我們已經找到了轉型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當然,我們延安的發展癥結在結構,難點在結構,突破點也在結構,轉型畢竟不是轉身那么容易,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必須下一番苦功夫。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堅持把產業轉型發展作為追趕超越的主攻方向,大力實施“高端能化強市,特色產業富民,文化旅游帶動,生態環境提升,城鄉一體發展”戰略,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加快謀劃實施一批符合實際的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徹底擺脫經濟增速長期在全省排名落后的被動局面。這個方面我們市委市政府也經過認真的研究,在我們第五次黨代會上提出一系列的新思路、新舉措。一是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突破“溝道思維”,放眼全國謀劃延安未來,用新理念引領新發展,堅持有中生新、無中生有、變中求進,摒棄傳統路徑依賴,挖掘經濟發展新潛力,搶占產業鏈條新高端,提升發展質量新高度,加速動能轉換,在更高層次上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二是發揮特色資源優勢,把高端能化作為主攻方向,把產業園區作為主戰場,全面實施延安綜合能源基地發展規劃,加快陜北高端能化基地和石油、煤炭、天然氣、煤電“四大基地”建設,推進油煤氣資源綜合轉化利用,實現能源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跨越、能化由初級加工向產業鏈中高端跨越。加快文化旅游業和現代農業發展,補齊非能產業、非公經濟、現代服務業、縣域經濟發展的四個短板,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把改革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進一步增強創新發展、金融服務和生產要素保障能力,加快打造低電價、低氣價、低水價區,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零距離、無縫對接保姆式的服務,讓企業家和投資者在這里舒心創業、安心投資、競相發展。四是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搶抓政策機遇,用足用活國家給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量身打造”的政策措施,主動叩門招商,專項精準招商,積極引進一批高科技、輕資產的新業態、新經濟和一批大數據、新材料、節能環保、“互聯網+”等帶動行業發展、引領產業升級的重大項目,努力形成多業態并舉、多元化發展、多極點增長局面,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陜西日報記者:
我是陜西日報記者,延安是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延安如何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延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張驍衛:
我之前在市委辦工作,長期服務于宣傳媒體,今天看到大家感覺到很親切,很能體會大家的辛苦。延安作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市,可從這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時間來看,延安1999年開始實施大面積的退耕還林,在全國是率先的,2013年延安市又自籌資金開始了第二輪退耕還林,兩輪退耕還林市長也介紹了一共退耕了1077萬畝。二是從面積來看,延安市退耕還林面積占全國的2.5%,在全陜西省占到1/3左右,這在全國地級市里面也是最大的,第一市是當之無愧的。但是輝煌已是歷史,形勢依然嚴峻,未來還需努力。2015年總書記回延安,說延安有“兩個明顯優勢、一個明顯制約”,這個“明顯制約”就是延安的生態環境整體脆弱。我們延安將堅持不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主要的思路和措施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我們在思想上將會更加重視。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要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們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把它貫徹和體現在我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全過程。
第二,我們在目標上更加明確、思路上更加清晰。去年12月份延安市召開了第五次黨代會,提出了五大發展戰略,其中一個發展戰略就是“生態環境提升”。我們的目標是使延安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為了把這些目標體現到具體的工作中,近年來延安實施了一系列城市創建活動,其中一個是國家森林城市,去年已經拿到了。我們還在實施的有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我們還在實施國家層面的兩項試點,一是低碳城市試點,二是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試點。這些都是我們實現生態文明整體目標的具體落實。
第三,我們在措施上會更加用力。一是最根本的我們要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大家都知道延安是資源型城市,資源、能源的開采利用在延安經濟占比很高。我們要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雙贏,就必須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使我們的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容量相匹配。二是堅定不移的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這些重大的生態工程,通過這些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促進環境的改善。三是我們會進一步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加大對環境污染現象問題的處理力度,確保我們的生產生活能夠兼顧到環境保護。四是要通過創新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提高能源資源的采收率,通過推進重大能化項目的實施,來提高能源資源的轉化率,我們還要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來提高我們能源資源的利用率。五是我們要在全社會形成綠色、低碳、環保的濃厚氛圍,從各級領導到廣大群眾,自覺的把我們的生產生活融入到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這一偉大的社會實踐中來。
第四,我們會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在這一方面延安市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重點加強這幾方面的機制建設。一是明確主體功能區,二是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三是編制自然資源資產的負債表,四是黨政領導自然資產離任審計。
總之,我們要通過制度保證,使延安的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有序發展,把延安真正建成陜北的好江南。
人民日報記者:
我是人民日報記者,兩年前習近平主席在延安召開了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并在會上提出了四問,之后延安提出了2018年在革命老區中率先實現脫貧致富,我想問一下牛局長如何保證延安實現這一目標,制定了哪些措施?
延安市老區扶貧開發局黨組書記、局長牛永紅: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延安看望老區人民,并主持召開了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對加快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兩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時制定出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行動方案》《舉全市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按照“六個精準”要求,加大資金投入,強化部門協作,同步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大力實施“六個一批”脫貧工程,兩年來延安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這兩年我們累計實現了19.05萬貧困人口脫貧,538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底的 13.2%下降到0.76%,實現了兩個覆蓋,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長短(音)產業全覆蓋,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社會兜底保障全覆蓋。今年我市將實現剩余的1.02萬貧困人口、292個貧困村脫貧退出。2018年將實現延川、延長、宜川3個國定貧困縣脫貧“摘帽”。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要務,大力發揚延安精神,拿出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中的那股子精氣神,緊緊圍繞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脫”四大問題,全面落實好組織領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部門聯動、動態管理、督查考核六大保障措施,全力實施好“八個一批”脫貧攻堅工程。一是易地搬遷“挪窮窩”。把居住自然條件惡劣、難以生存發展的貧困群眾,集中向城鎮和社區搬遷,2018年6月底前所有搬遷房屋達到入住條件,同時,我們對建成的搬遷小區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致富產業,真正實現貧困群眾能夠搬得出、有產業、穩得住、能致富。二是緊緊扭住產業扶貧這一核心來促進老百姓增收,也就是產業扶貧“促增收”。緊緊依托延安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主導產業,加快培育壯大各類特色產業園區,吸納群眾入園入企就業,引導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加工銷售和一體化社會服務,筑牢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三是抓好就業創業“拓富路”。加強貧困戶勞動力技能培訓,新增公益性崗位、國有企業用工等優先向貧困戶傾斜,給予貧困戶創業政策性支持和保障,不斷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四是生態扶貧“求長遠”。生態建設工程要優先向貧困村和貧困戶傾斜,把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護林員、防火員。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和貧困戶穩定脫貧。五是醫療救助“保健康”。全面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為貧困戶建立合作醫療、大病保險、大病救助、商業醫療保險和慢性病門診費用救助“五重保障”制度,有效解決因病返貧致貧問題。六是教育扶貧“斷窮根”。①落實從學前一年到大學畢業的全程資助政策,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②大力開展實用技術技能培訓,使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項生產實用技能,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整體素質。七是危房改造“保安居”。今年全面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工作,確保貧困戶住房安全。八是社會保障“兜底線”。堅持“兩線合一”,全面落實低保、五保、養老保險、高齡補貼、殘疾人救助等措施,真正實現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的生活保障。
中央電視臺記者:
我是中央電視臺的記者,提起延安,紅色文化,寶塔山、延河水、楊家嶺,每年慕名旅游的人非常多,跟這些熱相比還有黃土高原自然景觀,比如說乾坤灣、南泥灣,但是和紅色旅游比起來,相對有一點低調,我想問一下馬主任,您如何看待冷熱不均的情況,作為延安來說全域旅游這盤棋您怎么下?
延安市旅游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東坡:
感謝這位先生對延安旅游的關心。延安旅游是一個熱門話題,對您所提的延安旅游冷熱的關系我們正在進行戰略調整,戰術與措施的安排。您的問題很有時代感,也是多層次。如您所說的,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為海內外關注,延安的發展變化牽動著當代國人的心。我們延安不光有黨中央毛主席生活戰斗留下的眾多紅色遺跡,更是由于20多個少數民族在這里生活,為10多個少數民族政權所治理,處在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過渡帶上,歷史積淀形成豐富而獨具魅力特色的陜北文化,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我們按照“全域旅游”發展的理念,大力開發以紅色文化、黃土風情文化為主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積極實施十大革命舊址景區改造提升,打造棗園文化廣場、圣地河谷金延安板塊、黃帝文化園區、魯藝文化園區、文安驛文化園區、延安革命紀念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南泥灣文化旅游小鎮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項目,去年成功了舉辦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使延安旅游持續升溫。2016年來延游客達4025萬人次,其中紅色教育培訓33.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28億元,這些豐碩的成果使文化旅游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快速攀升。
目前,延安市第五次黨代會和五次人代會把“文化旅游帶動”作為我市十三五期間的五大發展戰略之一,為此,我們把加快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作為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以構建紅色文化旅游、黃帝歷史文化旅游、黃河自然遺產文化旅游、黃土風情文化旅游和綠色生態休閑文化旅游“五大板塊”,培育形成紅色文化教育培訓、文化出版和影視傳媒、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文化演藝和數字動漫、民間藝術品加工貿易“五大產業體系”為工作目標,讓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延安成為全國紅色旅游首選地、全球炎黃子孫朝圣地、黃河自然遺產觀光地、黃土風情文化傳播地。一是加快構筑全域旅游新格局。把延安作為一個大景區,深度挖掘紅色文化、黃帝文化、黃河文化、黃土風情文化和綠色生態文化內涵,加快推進景區開發提升、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和服務功能完善,著力構建全景式覆蓋、全產業發展、全季節體驗、全社會參與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推動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二是以先鋒的市場理念、深刻的品牌內涵、靈活的營銷手段,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水平。推進延安革命紀念地、南泥灣、壺口瀑布、乾坤灣等一批5A級景區創建,建成一批文化旅游名鎮、文化古鎮和特色旅游示范村,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宣傳營銷則側重對客源市場、客戶群進行細分,以國際化的品牌影響力推動延安旅游業態發展。三是守護好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功能,大力發展紅色教育培訓產業,讓全黨同志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從嚴治黨力量、補足精神“鈣片”。讓所有來延安的客人對中共中央在延安光輝的十三年烽火歲月有更深切的了解和認知,使延安精神在游客的游覽品味中顯現出延安是“受挫者的勵志之地、尋夢者的啟航之舟、成功者的哲學家園”的時代特質。
這就是我對您所提的問題的思考、理解和回答,希望您能滿意。
中共陜西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常雅玲:
今天的提問非常踴躍,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發布會就到這里,再次感謝四位領導的介紹,也謝謝各位記者朋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