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介紹我省地質遺跡調查成果有關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6-11-24 15:05
2016年11月24日星期四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介紹我省地質遺跡調查成果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向蒞臨今天新聞發布會的各位來賓和媒體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歡迎!向一直以來關注和支持陜西國土資源事業發展的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記者朋友表示衷心感謝!向長期奮戰在地質調查、勘查找礦戰線的廣大地質工作者表示真誠的敬意!
近一段時間,我省地質勘查工作捷報頻傳。繼日前發布了地質找礦成果之后,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世界級地質遺跡——漢中天坑群階段性調查成果新聞發布會。這項重大發現,不僅填補了世界巖溶地質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原始樣本,更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乃至世界地質遺跡旅游資源,成為我省新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下面,我從三個方面就漢中天坑群地質遺跡有關情況,向媒體朋友作以簡要介紹。
一、基本情況
漢中天坑群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屬全省地質調查行動計劃內容,由我廳批準立項、省地調院組織實施、省地調中心具體承擔。自今年后半年啟動以來,在地方政府和廣大群眾的支持配合下,參戰的地質調查工作者充分發揚吃苦耐勞、科學嚴謹、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查閱資料、走訪群眾、野外調查、遙感解譯、紅外測量、無人機航拍等方式,目前已完成初步調查,圈定遺跡總面積約5019平方公里。特別是奮戰在一線的同志們,不畏高溫酷暑,不懼艱難險阻,不顧個人安危,披荊斬棘、跋山涉水,攀巖爬壁、風餐露宿,遺跡背后的事跡可歌可泣,事跡背后的精神可敬可嘆,正是由于他們的艱苦付出,才取得今天的初步成果。通過對600多平方公里核心區域的深入調查,在漢中南部秦嶺造山帶與揚子地塊結合部位,新發現地質遺跡200余處,其中天坑49處(超級1個、大型17個、常規31個),直徑50-100米的漏斗50余處,洞穴50余處,其它如峰叢、洼地、石林、地縫、峽谷、湖泊、石芽等巖溶地貌景觀60余處。這些遺跡主要分布在漢中市寧強縣禪家巖鎮、南鄭縣小南海鎮、西鄉縣駱家壩鎮、鎮巴縣三元鎮四個區域。其中,鎮巴縣三元鎮和南鄭縣小南海鎮集中區天坑最為密集,巖溶地貌景觀形態最為完整,分布有單體規模最大的鎮巴圈子崖天坑、形態最典型的鎮巴天懸天坑、坑底有原始森林的南鄭伯牛大型天坑。另外,西鄉縣駱家壩鎮集中區則發育有雄偉壯觀的天生橋和商周時期川陜最大懸棺遺址——“神仙崖”懸棺墓。
二、主要特點
10月25日至28日,我們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國際洞穴聯合會、亞洲洞穴聯盟、捷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捷克洞穴協會、法國洞穴聯盟、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以及省內有關院校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共同進行了實地勘查和成果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漢中天坑群在數量上位居世界前列,其典型性、稀有性、觀賞性、完整性以及可保護性等資源稟賦優異,具備科學研究、科普教學、科考探險、觀光瀏覽、休閑度假等多種功能或價值,達到了世界級地質遺跡的標準。根據專家組的論證意見,本次發現的漢中天坑地質遺跡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點:
一是原始程度高。從地質遺跡本身的物質組成看,天坑、石林、溶洞等都是發育在由古老而堅硬的碳酸鹽巖地層之中。這些地層成巖程度高,抗壓性強,產狀平緩,為其保持自然狀態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從地質遺跡周邊環境看,地質遺跡分布的最核心區域,地勢險要,人跡罕至,巖溶系統完整,生態系統良好,各類地質遺跡均保持原始狀態、自然狀態、天然狀態,基本未受到人為干擾和破壞,是最為完整、最具自然狀態的世界級地質遺跡。
二是科考價值大。首先,漢中天坑群是北緯32。濕潤熱帶、亞熱帶巖溶地貌區最北界首次發現的巖溶地質景觀,也是我國巖溶臺原面上發育數量最多的天坑群,對其形成機理、條件、演化規律等方面的研究,將對中國南北方乃至全球古地理環境以及氣候變化的對比分析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其次,漢中天坑群巖溶系統由多條干谷、洞穴等共同構成一個有序洞穴-水文地質系統,對于揭示巖溶地表水流變遷與地下河洞穴洞道發育的關系、地下形態與地表形態相互轉化的關系、漢中盆地斷陷與洞穴峽谷形成的關系等均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再次,天坑洞穴中保留有豐富的古地下河沖積物、次生化學沉積物以及重力崩塌堆積物等,為研究地下河演化和秦嶺南部古環境變化提供了寶貴素材。另外,天坑群為某些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特殊的生態地質條件,特別是鼯鼠等瀕危物種的發現,為研究大巴山生物多樣性、豐富性、復雜性、獨特性提供了極佳場所。
三是開發前景好。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大巴山自西向東蜿蜒200余公里內,天坑、洞穴、地縫、峽谷、瀑布等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具有“稀、奇、峻、雄、險、秀”等特征。特別是呈帶狀分布有多個世界罕見、十分稀有、超大規模的天坑群,集天坑、洞穴、峽谷、溶洞、飛瀑、峰叢、洼地等渾然一體的自然風景,是開發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寶貴旅游資源,對于豐富旅游產品、挖掘旅游資源具有重大意義。其中地洞河天坑、天懸天坑、圈子崖天坑,坑壁飛瀑直下,地下暗河涌流,洞群相互連通,原始森林茂密,極具神秘感;南鄭小南海大佛洞、鎮巴三元金珠洞以及其他洞穴中,鐘乳石形態各異、絢麗多彩、數量巨大,極具觀賞性;回龍溝、白天河、西流河等峽谷,有連綿的懸崖絕壁、飛瀉的泉瀑流水、多彩的花草植被,極具游覽性。
上述情況和相關資料,本次會議以紙質和電子文件形式已向大家全面提供,敬請參閱。
三、工作打算
地質遺跡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今天的階段性成果來之不易,后續的調查、科研、保護和開發利用任重道遠。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繼續開展深度調查。我們將進一步激勵和引導廣大地質工作者繼續發揚不畏艱險、吃苦耐勞、勇于探索、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全域調查為重點,完成重點工作區之外的巖溶區地質遺跡資源地面調查;聯合國內外巖溶地質專家在南鄭小南海天坑群等地質遺跡集中區開展洞穴探測及成因分析工作;組織多部門多行業對天坑群開展綜合調查,并對天坑群地質遺跡科學價值進行論證和鑒定,為人類認識理解地質現象、追索地球演化過程做出積極貢獻。
二是嚴格落實保護措施。按照此前我們與漢中市政府溝通制定的保護辦法,以地方政府為主,切實把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借鑒世界地質遺跡保護的先進經驗,采取技術性、生態性、制度性等方面相結合的保護措施,制定出體現系統性、科學性、針對性的保護工作方案,建立天坑群巖溶地質研究工作站,對天坑群地質遺跡的成因、演化及其生物多樣性開展長期觀測、探測和研究工作,適時啟動國家乃至世界地質公園和自然遺產申報工作,全力以赴把這一十分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保護好。
三是科學編制開發規劃。我們將與地方政府加強協作,指導地方政府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科學編制開發利用規劃,合理有序的進行開發,發掘和利用好這一地質遺跡的價值,努力把這一天造地設的“地質自然博物館”和大自然賜予“地球的禮物”獻給全人類、造福全人類。
最后,請媒體界的朋友們對漢中天坑群的調查、保護與開發給予高度關注、跟蹤報道、深度宣傳!并請一如既往地關注支持我省國土資源事業!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殷譽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