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發布2013年以來全省地質找礦及地質調查工作情況及主要成果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6-11-16 09:34
2016年11月8日星期二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省國土資源廳廳長王衛華發布2013年以來全省地質找礦及地質調查工作情況及主要成果并回答記者提問。
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也感謝省新聞辦的精心組織,感謝新聞界朋友對國土資源工作的熱情關注和支持。受省政府委托,我就2013年以來全省地質找礦及地質調查工作情況及主要成果作以發布。
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決定啟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以來,在全省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地質工作者的連續奮戰、強力攻堅,開創了我省綠色勘查、科學找礦的新局面。目前,地質找礦工作已全面進入收獲期,捷報頻傳,階段性成果豐碩。
一是已探明資源量巨大,新增礦產資源潛在價值7.37萬億元,預計可收繳資源收益是省級地勘基金投入的76倍。新增主要礦產資源量:金330.66噸、銀2400噸、銅30.1萬噸、鐵礦石6.98億噸、錳礦石702萬噸、釩187.53萬噸、鉛鋅265萬噸、鉬107.54萬噸、藍晶石2000萬噸、高純硅4.55億噸、石英質玉石礦原石資源量5.44萬噸、煤319億噸。其中,鉬新增資源量超過世界級金堆鉬業的原有規模,為再造一個“中國鉬都”奠定了堅實基礎;旬陽棕溪探明銅資源量達8.15萬噸,是我省歷史上探明最大規模銅礦床的1.4倍;洋縣畢機溝釩鈦磁鐵礦區新增鐵礦石是該礦區歷史上探明資源量的4倍;紫陽縣朱溪河、嵐皋縣官元一帶圈定1億噸以上的大型鐵礦。經初步估算,全省新增礦產資源潛在價值,按90年不變價原礦計算約7.37萬億元。其中,財政投入的礦權處置后,預計國家可收繳資源收益1041億元(不含開采加工利用環節取得的直接和間接稅收),是省級地勘基金投入資金的76倍,為地方財政增收提供了穩定的來源。
二是銅、銀、錳、玉、白鎢等資源勘查取得重大進展,特種和稀有金屬取得重大發現,找礦前景廣闊。通過實施整裝勘查,組織開展找礦大會戰,新發現礦產地47處,其中大型6處、中型11處,另有13處礦產地通過近期工作有望陸續達到大型以上規模。初步預計:銅有望達45萬噸、銀有望達3200噸、錳礦石有望達1600萬噸;鳳縣馬蹄溝、安康早陽、壩王溝三地金礦資源量可達100噸,將形成繼小秦嶺之后的三個新的金資源基地。特別是安康早陽大型金礦的突破,對于石泉—旬陽整裝勘查區實現超大型金礦目標具有指導示范作用,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肯定。
目前處于勘查階段,具有形成大礦、好礦前景的有:鎮安西部多金屬找礦會戰區,已獲得金18噸、遠景可達24噸,銀803噸、遠景可達2400噸。特別是在該地區新查明的白鎢礦是國家稀缺礦種,已獲得資源量16萬噸、遠景可達42萬噸,最終可形成三個以上大型礦產地。被譽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已在丹鳳北部和勉縣—城固北部取得重大突破,兩個勘查區的晶質石墨,片徑大、品位高、易選冶,已獲得石墨資源量400萬噸,遠景可達1300萬噸。在漢中、商洛新發現的3處玉石礦,已獲得玉石資源量70多萬噸,遠景可達600萬噸,使我省列入國家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種由91種增加到92種。
目前已發現好的找礦線索,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有:華陽川特種金屬礦可望成為國家級特大型礦區,開發利用特許取得重大進展;渭河盆地的氦氣、陜南及陜北頁巖氣、陜北鉀鹽等資源,對于國家戰略安全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發現的鋰、鈹、鈮、鉭、銣等稀有金屬在電子、光學、空間技術、醫藥等領域應用廣泛,是我省新型主導產業發展所急需的重要原材料。
此外,在小秦嶺開展的2000米深部鉆井實驗,為我省非油氣類最深鉆井;鄂爾多斯盆地巖鹽鉆井深度達3004米,我省鉆井深度記錄不斷刷新,為開展深部找礦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
三是基礎地質、城市地質、地質遺跡等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成效顯著,地質工作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關系更加密切。地質調查工作由服務地質找礦,拓展延伸到農業、旅游、城市地質等領域,累計實施23個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關中盆地富硒區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圈定成片富硒基本農田面積1657.92平方公里,栽培試驗表明符合富硒食品硒含量標準,具備開發富硒農產品的基本土壤條件。大西安城市地質調查項目,查明該區域300米以上地層分布,對大西安主城區進行了工程地質分區,為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地質數據;完成了全省大中型城市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對發展清潔能源、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正在籌劃建設中國淺層地溫能研究與推廣中心陜西分中心。同時,完成重要地質遺跡調查57處,發現落實洛川黑木溝第四紀黃土剖面、神木欄桿堡恐龍足跡化石產地、榆林麻黃梁黃土地貌、華縣特大地震遺跡等各具特色的地質遺跡資源。
總之,隨著優勢礦產和急缺礦種取得重大找礦突破,一批新的重要礦產地的發現形成,特別是這些礦產資源的科學、有序開發利用,我省以煤炭、石油等能源礦產為主的資源供給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轉變,不僅為當前經濟“穩增長、擴投資”提供了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也為我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增添了更加強勁的發展動力;我省能源資源、大宗金屬、特色非金屬三足鼎立、齊頭并進的礦業經濟發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既有利于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更為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集聚了更加巨大的發展潛力;我省正在由傳統的“資源大省”向現代的“礦業強省”不斷邁進,必將為我省加快追趕超越步伐,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
回顧三年找礦歷程,地質找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可喜的成績: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和大力支持。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地質找礦工作,每年專題研究地質找礦工作,主要領導多次做出批示指示,分管領導經常深入地質找礦重點礦區現場辦公、部署整裝勘查工作,出臺制定了多項政策文件,為戰略行動指明了方向。從2013年起,省財政每年從地方留成的兩權價款中列支10%專項用于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工作,為深入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提供了堅強保證。得益于探索創新中形成的“五個堅持”找礦思路。圍繞全省發展大局,統籌謀劃、系統布局,逐步形成了符合我省實際的新思路。也就是:堅持以綠色勘查、科學找礦為基本理念;堅持以稀優新特礦種為主攻方向,堅持以整裝勘查和重點勘查為工作抓手,堅持發揮國土部門、所在地政府及地勘單位三方面優勢的工作推進格局,堅持整合礦權、資金和技術三大要素的有效工作方法。得益于相關部門、市縣政府、地勘單位的共同努力。在省發改、財政、科技等部門的配合協調下,地質找礦工作在項目、資金、技術方面得到了及時有效支持;各地勘單位發揚“三光榮”優良傳統,通過組織大會戰等方式投入精干力量、先進設備,不斷加快找礦工作進度,充分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各相關市縣政府也能夠積極配合、提供保障,及時協調解決找礦行動中遇到的困難問題,為勘查項目的實施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路艱辛一路收獲,比成果更珍貴的是三年實踐中積累形成的經驗:這就是遵循規律是前提、明晰思路是根本、綠色發展是底線、凝聚合力是關鍵。
過去的工作富有成效,未來的發展更值得期待。國家已發出向地球深部進軍的偉大號令,我省“十三五”時期的地質找礦工作,既要立足當前,為陜西“追趕超越”提供資源保障,又要著眼長遠,為陜西乃至國家持續發展、經濟安全做好戰略儲備。我們將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全省發展大局,繼續按照“五個堅持”的工作思路,聚焦我省優勢資源、急需礦種,通過整裝勘查、集中會戰持續推動找礦突破戰略再出新成果,力爭形成20個中型以上規模礦產地,新增礦產資源潛在價值10萬億元以上,全面完成國家深地探測戰略及省政府找礦突破行動確定的目標任務。同時,堅持系統思維,突出統籌謀劃,不斷加快找礦成果轉化,積極探索“探選冶銜接、產學研結合、科工貿一體”的礦業發展新模式,為我省實現“追趕超越”目標提供新保障、培育新動能。
責任編輯:殷譽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