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白寬犁發布《2016年陜西藍皮書》主要信息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6-01-19 09:32
2016年1月13日星期三10時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白寬犁發布《2016年陜西藍皮書》主要信息,并回答記者提問。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白寬犁,很高興在這里介紹新近出版的《2016年陜西藍皮書》的主要信息。
《陜西藍皮書》是陜西省社科院整合精銳力量精心編撰的資訊類、連續性、應用型年度智庫產品,內容主要是關于陜西各領域發展態勢與未來趨勢的深入分析和科學預測,從1998年至今已累計推出48部,成為我省重要資政優勢品牌。自研創《陜西藍皮書》以來,我們始終秉承“原創性、實證性、專業性、連續性、前沿性和時效性”的原則,努力把《陜西藍皮書》打造成為決策參考、政策先聲、投資指南、新聞來源和權威的數據資料庫。
本次發布的《2016年陜西藍皮書》包括4本,分別是:《陜西經濟發展報告(2016)》、《陜西社會發展報告(2016)》、《陜西文化發展報告(2016)》和《絲綢之路經濟帶藍皮書(2015-2016)》,均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于日前正式出版。
一、《陜西藍皮書·經濟發展報告(2016)》
《陜西經濟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包含1篇總報告和23篇專題報告?!秷蟾妗穼?015年陜西宏觀經濟、農村經濟、工業經濟、對外貿易的運行態勢進行了理性分析,對2016年經濟形勢進行了科學預測?!秷蟾妗穼洕鲁B下陜西實施“追趕超越”發展的現狀特征、目標選擇及戰略舉措進行了研究,對陜西“十三五”規劃的關鍵點進行了探討,對陜西制造強省建設路徑進行了探析。圍繞關中城市群協調發展、城際鐵路網建設、土地流轉與農民生計模式轉變、精準扶貧脫貧方式、應急產業、3D打印產業、會展業、鋼鐵工業、“一帶一路”建設、資金融通、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資借鑒的對策建議。
《報告》認為:2015年,陜西經濟運行緩中企穩、且穩中向好,多項經濟指標在三季度出現了回升。農業生產穩中向好,工業生產發展企穩,固定資產投資緩慢回升,對外貿易快速增長,財政收入和支出保持穩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但經濟運行進入到轉型階段,也存在工業景氣指數下降,工業企業利潤明顯下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位徘徊,陜北地區經濟持續下滑等問題。
《報告》建議:2016年,陜西要繼續著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積極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和新興支柱產業;提高對外開放度;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促進區域差異化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消費;加強抑制土地流轉非農化傾向,提升現代農業園區的科技水平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關中城市群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加快推進精準扶貧;提高會展業市場化專業化水平;加快鋼鐵工業戰略性調整重組和企業內部全面改革等,實現我省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二、《陜西藍皮書·社會發展報告(2016)》
《陜西社會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包含1篇總報告和21篇專題報告?!秷蟾妗肪o扣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刻內涵,以“四個全面”戰略部局和建設“三個陜西”為主線,對2015年陜西社會發展狀況進行梳理和綜合分析,客觀呈現了陜西社會發展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對2015年陜西省法治政府建設、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區縣政府審批制度改革,以及陜南移民搬遷安置中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等領域進行了專題研究。通過對年度社會熱點焦點事件公眾調查,從不同側面反映陜西公眾對黨和政府重大決策的認知與態度。圍繞以民生為主軸的社會議題,包括教育事業改革、勞動就業、老齡化、城鄉低保、殘疾人事業、傳統文化建設、農村選舉、美麗鄉村建設、青年群體婚姻、家政服務業、“農轉居”社區教育及霧霾天氣治理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報告》認為: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是陜西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年,陜西堅持“五個扎實”,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大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城鄉居民收入全面增加,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民生質量不斷提升,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大病保險制度覆蓋全省各市,因病致困、致貧問題得到制度支撐,社會救助制度更加完善,上學難問題進一步緩解,就業形勢基本穩定。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實施。社會組織改革全面推進,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平安陜西建設成效顯著,公眾社會安全感增強,為“十三五”的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報告》建議:2016年,陜西應進一步全面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提升公共服務效能;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兜底作用;積極應對老齡化;繼續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工作,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機制,不斷強化法治政府建設;創新扶貧理念、完善扶貧機制,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抓住陜西歷史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歷史契機,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的積極性,共同實現對陜西省傳統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重要目標;全面實施霧霾治理六大舉措、切實加強監督檢查工作力度,力求霧霾天氣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三、《陜西藍皮書·文化發展報告(2016)》
《陜西文化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包含1篇總報告和21篇專題報告?!秷蟾妗啡婵偨Y了2015年陜西文化發展的整體狀況和主要成就,對全省主要文化行業及各地市文化發展的現狀與趨勢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前景展望。圍繞陜西國民休閑體系、陜西出版體制改革、陜西國有文化企業改革等重點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對陜西的特色宗教文化、地域文學創作、古籍存藏等問題進行了深度調查和研究;對“一帶一路”戰略下陜西會展業創新發展、陜西紀錄片發展、文化產業教研、政府網上辦事服務創新、傳統美術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十二五”期間陜西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史前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手工業民俗的“活”態保護、互聯網金融+小微文化企業發展、陜西飲食文化資源旅游開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報告》認為:2016年,陜西將站在更高的起點上,以更寬闊的視野、更務實的舉措,著力將文化產業作為陜西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突破口,圍繞重大文化項目形成全省文化旅游發展新格局,更加重視城鎮建設領域的文化內涵,致力于更好地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有效保護相關區域文物保護單位、重要歷史遺存;通過推進文化保稅園區、國際文化貿易基地建設,實現文化進出口貿易服務平臺的完善。通過組建陜西省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易中心、建設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城、加強絲路沿線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等,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中的文化建設工作。
《報告》預測:隨著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的召開,陜西文化工作必將迎來一個新的高潮。力爭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十二五”的基礎上再翻一番;到2020年,陜西將建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打造一系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形成一定規模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貿易品牌,建設一定數量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對外文化貿易園區,搭建一批能夠推動陜西文化產業國際化的公共服務平臺,陜西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將進一步擴大。
四、《陜西藍皮書·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5-2016)》
《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5-2016)》(以下簡稱《報告》)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總報告,立足絲綢之路經濟帶全線建設,全面跟蹤和反映了年度“五通”建設的現狀和進展,并分析預測了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趨勢。第二部分為區域篇,以“凸顯西北”為特色,在國際層面主要對與西北區域相關度較高的三條國際經濟走廊的發展進行跟蹤研究,具體包括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在國內主要圍繞西北五省區進行跟蹤研究,具體包括新疆、甘肅、青海、寧夏、陜西以及陜西省會城市西安。第三部分為經濟篇,內容主要圍繞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等經濟領域的建設展開,匯集了關于絲路經濟帶設施互聯、產業合作、投資合作、貿易合作、電子商務、旅游合作、農業合作、開發性金融、人民幣國際化等專題報告。第四部分為社會文化篇,以促進民心相通為主題,內容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科技合作、宗教合作等四個專題報告。
《報告》主要呈現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報告內容覆蓋面更廣,視野更為宏觀,覆蓋的區域和領域更為廣泛。其中區域報告涵蓋了絲路經濟帶六大國際經濟走廊中與西北地區相關的三條經濟走廊,國內區域報告仍以西北地區為主。報告領域則涵蓋了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各領域的眾多主題。二是皮書特色更加鮮明。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國內相關部門和研究機構均推出了“一帶一路”相關的多種藍皮書,本《報告》以“凸顯西北”為特色。《報告》作者也主要匯集的是西北、西南地區社科院、大學和政府部門研究絲路經濟帶的學者專家。另外,《報告》繼續以“圍繞五通目標、反映建設進展、預測未來趨勢”為基本內容,文章以“發展報告”的體例為主要撰寫形式,在內容和形式上形成了相對統一的風格,有助于社會各界持續全面的跟蹤了解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進展。
《報告》建議:要抓住并用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機遇,做實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各國海關之間的合作,積極布局絲綢之路經濟帶自貿區,充分發揮合作園區國家戰略的品牌效應;做好新亞歐大陸橋建設;加強口岸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經貿合作,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絲路經濟帶科技合作;加強能源資源合作和產業領域合作,建立企業信用體系,重點扶持對外經濟合作和投資的龍頭企業,擴大農產品貿易合作,積極推進跨境電商物流業發展;建立絲路國際旅游協調機制;弘揚絲綢之路精神,發揮宗教在絲路經濟帶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構建多層次合作平臺,全面提升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交流水平。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責任編輯:殷譽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