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陜西東大門建設進展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3-10-23 11:30
發布人:渭南市人民政府市長 奚正平
發布內容: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渭南市委、市政府向今天與會的新聞媒體,并通過大家對多年來關心和支持渭南建設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就陜西東大門建設情況向大家作以介紹。
去年2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設陜西東大門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市發展的五個定位:即打造關天戰略門戶、生態田園新城、東西合作高地、現代農業基地、國際旅游勝地。兩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省政府《意見》精神,制定了《渭南市加快建設陜西東大門規劃》,扎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努力把渭南打造成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的關天開放合作之門
渭南承東啟西、區位優越,但在區域合作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發揮不理想。為此,兩年來,我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內融西安,外聯晉豫,努力成為黃河金三角與周邊城市合作交流的橋梁與紐帶。我們積極推進西渭融合發展,構建西安30分鐘經濟圈,與西安市政府簽訂了《西渭融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從加強基礎設施對接、推動旅游融合發展、擴大科教文衛共享等十個方面確定了合作領域和方式,并計劃在交通同城、信息同網、區域合作、產業聯盟和要素服務5個方面,先行啟動20項工程,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推動一體化建設,引導西安高端化工、機械制造、食品紡織等產業向渭南有序轉移。同時,我們面向大中原,主動加強與山西運城、臨汾以及河南三門峽的合作,共建晉陜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在深度參與、協作發展中謀求共贏、尋求突破。目前,我們與黃河金三角城市在“一證游”、醫保“一卡通”等合作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并正在申報爭取將黃河金三角地區納入大中原經濟區范圍。同時,由我市牽頭承辦的黃河金三角首屆投資貿易洽談會將于本月28日在渭南開幕。在開放合作、主動作為中,渭南的發展空間不斷拓寬。
二、努力把渭南打造成宜居宜業的生態田園新城
渭南的城市化水平在全省整體滯后,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但同時渭南交通便利,人口多,是陜西唯一擁有兩個縣級市的地級市,完全有條件在城鎮化發展上實現突破。為此,兩年來,我們堅持以打造生態田園新城為目標,按照“一核五極” 的思路(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五極即韓城、蒲城、華陰、富平、大荔5個副中心城市),著力加快城鎮化發展。
一是建好主城區,提高首位度。中心城市以建設百萬人口城市為目標,兩年來累計實施建設項目286個,完成投資279.44億元。市中心醫院、體育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館等重大公共服務設施先后實施,城市“五縱六橫一環”道路網絡基本建成,供、排水管網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84%,天然氣實現雙氣源供氣。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成功創建達標,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和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即將迎來省上驗收。隨著渭河綜合整治工程基本完成,特別是1.8萬畝河灘實施退耕還湖還濕地,中心城市一河兩岸個性水景長廊初現雛形,渭河真正成為城中河、生態河、景觀河,渭南中心城市這個曾經的“大堡子”,正在一步一步地向現代化新城邁進。
二是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分層次推進新型城鎮化。目前,韓城、富平、蒲城、華陰、大荔等五個次核心城市初步形成,10個縣市建成區面積達到176.71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148.33萬人。5個省級重點示范鎮累計完成投資33.16億元,2個省級文化古鎮和12個市級重點鎮建設全面啟動,建成城市社區168個、農村社區971個。
三是著力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大水、大綠、大空間的生態田園城市特質。按照還漕建湖、集中蓄滯南山支流洪水的思路,規劃總投資30.59億元,計劃用 5年時間,在二華夾槽建成53平方公里的蓄水湖面,打造關中水鄉,真正變水患為水利。目前,羅敷河應急分洪利用工程建成蓄水,“太華湖”和“少華湖”工程等正在推進。按照城鄉全綠化、城市森林化、環境生態化的要求,我們率先在全省實施秦東大地園林化建設,去年以來完成造林88.62萬畝,中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到12.17平方米,全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7.5%,城市品位明顯提升。
三、努力把渭南打造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東西合作高地
由于歷史原因,渭南工業發展嚴重滯后,布局極不合理,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模式亟待轉變,迫切需要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業格局打造渭南工業發展的升級版。
兩年來,我們更加重視科技在結構調整中的驅動作用,更加強化頂層設計在產業布局的主導作用,目前已形成了以金鉬股份為代表的鉬化工材料板塊、以海泰電子為代表的液晶顯示材料板塊、以渭化、陜化等為代表的煤化工能源板塊和以渭南光電、德飛能源為代表的光電能源四大板塊,重點發展以利君現代中藥和量子高科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以中聯重科、北人印機、青鋒科技為代表的土方工程機械、凹版印刷機械和紡織機械潛力市場,目前正強力推動渭南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打造國家重要的新材料基地和3D打印產業發展的聚集地、陜西科技成果轉化的承載地。
今年以來,我們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方式,積極開展政產學研對接合作。赴京拜會10多位國家863計劃專家,在渭南舉辦了有國內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近40位院校專家出席的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研討會,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船舶重工七二五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關系,與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和北京工業大學等簽訂了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合作共建協議,與西北工業大學就快速立體成型、低成本LED產品研發等方面達成了合作意向,設立了1億元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引導基金。10月18日,渭南國家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通過專家論證,有望在近期掛牌落地。
目前,渭南建成了以渭南國家級高新區和渭南經開區、鹵陽湖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為龍頭的13個特色工業園區,園區建成面積110.9平方公里,入駐企業927戶,園區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以上。去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740億元、增加值實現592.2億元,分別增長21.7%和21.2%。兩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3戶。在新一輪的結構調整中,渭南正蓄勢待發,東西合作的戰略高地雛形已逐漸形成。
四、努力把渭南打造成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基地
現代農業的特點是一二三產并重,是集生產、加工、物流為一體的新型業態。渭南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市,耕作條件好、農產品數量多、質量高。但客觀講,我市農業大而不強,特別是品牌建設滯后,龍頭企業偏少,加工鏈條不長,這種現狀迫切需要改變。
為此,兩年來,我們堅持以規?;岣弋a量、以標準化提高品質、以品牌化提高聲譽、以市場化提高效益,著力打造關天經濟區的菜籃子、大廚房。我們制訂了《渭南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把農業產值做到610億元,把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產值做到1500億元以上;出臺了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意見,對每個市級以上園區獎勵100萬元;設立2000萬畜牧業發展資金,加快陜西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目前,全市設施菜果面積達到381萬畝,建成國家級示范基地2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82個,省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484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365家,以“白水蘋果”為代表的農業品牌化建設初見成效。特別是我們全面推廣“大荔模式”,科技對農民增收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去年以來,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連續位居全省第一。
五、努力把渭南打造成國際一流的旅游勝地
華山是五岳之一,但旅游業發展與國內同類景區相比有明顯差距。為此,我們出臺了《關于促進大華山旅游目的地建設的若干意見》,設立了5000萬元的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以打造大華山國際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按照依托大山水、打造大景區、帶動大產業的思路,整體推進華山、洽川、少華山、潼關古城、黃河旅游等景區建設,全面加快韓城“風追司馬”項目、蒲城唐陵和富平紅色旅游開發,努力實現山水同構、人文為核、板塊推動、融合發展。著力優化旅游服務,在華陰全面開通了免費公交,今年國慶長假華山旅游首次實現“零投訴”。兩年來,全市先后實施重點旅游建設項目13個,完成投資61.6億元,目前已建成5A景區1個,4A景區3個,3A景區8個,被評為中國特色魅力城市、最佳旅游城市和中國旅游百強城市。今年1-9月,全市接待游客231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50億元,分別增長16%和35%。10月16日,在法國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舉辦了“中國日·渭南表情”專場演出,取得了很好效果。旅游業的提升,也帶動了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去年以來全市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04家,中心城市華潤超市、高新區萬達城市綜合體、經開區申華汽貿物流園等一批重大商業物流項目建成或開工。
六、創新工作方式,激發渭南活力
省政府關于加快建設陜西東大門的意見,賦予了渭南先行先試的權利,也對我們推進改革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此,我們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陜西東大門建設的根本動力,在一些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試點,創造的經驗被全國食品安全改革采納,并得到汪洋副總理高度肯定。在簡政放權方面,我們積極向下放權和向外放權,以權力的“減法”換取發展的“加法”,先后分兩次下放縣市區經濟管理權限714項,下放和取消行政許可(審批)事項141項,向社會中介組織轉移職能49項,將經濟、財稅、民生、環境、改革等5個方面22項市級管轄權限全部移交韓城市,有效地方便了群眾辦事,激發了市場活力,調動了基層的積極性。
強化人才支撐。渭南要實現趕超發展、跨越發展,人才是核心和關鍵,而這么多年來人才資源一直是渭南最稀缺的資源和最致命的短板。為此,我們將人才工作上升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層面,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柔性人才流動等制度,以開放包容的境界和胸懷,積極引進吸納各類優秀人才來渭創新創業,著力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我們制定了《渭南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十百千人才工程實施辦法》,出臺了《關于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辦法(試行)》,并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萬元專項用于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對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服務機構的高層次創業人才(團隊)等給予資金扶持和各類補助。選派具有發展潛力的高層人才赴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進行中長期培訓,協助解決高層次人才的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就醫、旅游等舉措,讓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長、用當其時、才盡其用,為陜西東大門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去年以來,共聘請7位專家院士擔任東大門建設顧問,先后引進各類人才132名,柔性引進人才128名。
經過兩年來的努力,預計到今年底,全市生產總值可達到1350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可達到1430億元,較2011年增長56.6%;財政總收入可達到11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4.42億元,較2011年分別增長21.8%和4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5億元,較2011年增長3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4425元和7652元,較2011年分別增長30.1%和37.4%;城鎮化率達到39.45%,較2011年提高6.32個百分點。
相信再經過5—8年的發展,一個經濟實力較強、人民生活富裕、文化美麗彰顯、生態環境優美的新渭南,必將展現在大家面前。到時候,渭南將真正成為陜西的形象之門、開放之門、繁榮之門!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田子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