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銅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3-10-22 14:22
發布人:銅川市人民政府市長 郭大為
發布內容:
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現在,我就銅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情況向大家作以介紹。
銅川1958年建市,轄耀州區、王益區、印臺區、宜君縣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銅川新區??偯娣e3882平方公里,人口84萬。銅川礦產資源豐富,煤炭保有儲量29億噸,石灰石、陶瓷粘土、油頁巖、水泥配料黃土儲量居全省前列。銅川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書法家柳公權、史學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畫家范寬等歷史名人的故里,陳爐古鎮、玉華宮、藥王山、大香山寺等歷史人文景觀聞名于世。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1933年在銅川創建了西北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現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長期的資源開采使銅川資源瀕臨枯竭,可持續發展能力受限,轉型發展尤為迫切。2009年,銅川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資源型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國家發改委對銅川轉型支持政策延續到2016年。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長、常務副省長為正、副組長的促進銅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領導小組,出臺了《促進銅川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26個省級部門和單位與我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我們搶抓機遇,在深入研究資源型城市發展規律和我市資源、文化優勢的基礎上,確立以發展“藥王”中醫藥休閑養生產業為突破口,建設全國知名休閑養生城市的目標,推動“煤城”向“休閑養生城”轉型。近年來,全市上下緊扣提速發展、加快轉型、富民強市這一主線,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文化興市、生態立市三大戰略,努力探索具有銅川特色的轉型新路,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生產總值214.51億元,增長14.3%,增速居全省第二;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84億元,增長22.6%,增速居全省第五;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地市投資)增長28.1%,增速居全省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6%,居全省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分別增長11.8%、14.4%,增速分別位居全省第二和第四。
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轉型不是放棄傳統產業,更不是“走回頭路”。圍繞轉型,科學設置煤炭就地轉化、清潔能源發展、非資源性產業等指標體系,利用市場變化的倒逼機制,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發展煤電一體,推進資源配置與深度轉化掛鉤,煤炭就地轉化率達30%。改造提升水泥企業,重點發展特種水泥及新型水泥制品,今年起不再新上水泥生產線。加快鋁產業鏈延伸,積極發展鋁合金、鋁型材,銘帝10萬噸鋁型材項目已開工。推進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促進資源深度開發利用和多層次轉化增值,煤電鋁水泥四大支柱產業對全市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86.9%。宜君油氣勘探開發取得重大進展,今年可形成10萬噸原油產能,“十二五”末有望達到30萬噸。大力發展裝備制造、食品、醫藥等非資源性產業,非資源性產業占工業經濟的比重達9.5%。規劃建設了4個市級和4個縣域工業園區,堅持不出環境問題,不搞產能過剩,入園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市的61.5%。董家河循環經濟園區被列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集群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實現產值300億元、增加值100億元、利稅超20億元,可再造一個銅川工業。
二是大力發展養生產業和旅游業。挖掘“藥王”品牌蘊含的醫藥、養生、文化、旅游等資源,規劃建設了“二園四區四基地”(大唐養生園和中醫藥產業園;藥王山、照金香山、玉華宮和陳爐古鎮四大景區;中藥材銅川種植、流通、研發、檢測四大基地),策劃包裝重點項目130多個,涉及資金近400億元,引進大企業集團在銅投資開發建設。大唐養生園累計投資6.4億元,一個集文化旅游、休閑養生為一體的新型城市板塊已初具規模。藥王山、玉華宮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照金香山、陳爐古鎮正在創建4A級。照金丹霞地質公園創建為國家級地質公園。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48%。
三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9個、市級園區9個。全市鮮干果經濟林217萬畝,農民人均果業收入超過4000元。銅川蘋果榮獲“中華名果”稱號。大櫻桃生產技術推廣成果獲省上一等獎。孟姜紅鮮桃、宜君核桃等成為知名品牌。積極創建全省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市,伊利萬頭奶牛養殖項目年內將建成。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大匠農科蛋雞養殖規模居全國第三。
二、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建設大美銅川
轉型既包括產業轉型也包括城市轉型。我們以休閑養生理念引領城市規劃建設,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全力打造綠色銅川、品質銅川。
一是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堅持規劃為綱,擴容發展空間,編制了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中心城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由原來的55平方公里擴大到110平方公里。聘請專家對城市重要節點系統設計,圍繞綠色養生,打造城市亮點。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通過發展休閑養生、旅游觀光等,吸引西安及周邊人群來銅旅游、定居,加快西銅同城化步伐。
二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持續開展了水泥粉塵、煤煙污染綜合治理,關閉拆除了57條落后水泥生產線,淘汰落后水泥產能750萬噸、削減水泥粉塵7萬噸。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在市區禁燒煙煤,城市氣化率75%,污水處理率87%以上。實施了城市綠化、道路綠化、景區綠化、流域綠化和家園綠化五大工程,每年植樹造林2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45.1%,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2.6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24平方米。2009年以來市政設施建設完成投資42.7億元。堅持道路與景觀建設同步,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9.5公里,鋪設人行道16.22萬平方米,拆除危舊房屋72萬平方米。加強現場管理,各區縣和市級有關部門主要領導,每周至少到城市主要街巷徒步檢查1至2次。成功創建為省級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工作扎實推進,全國愛衛辦對我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進行了暗訪。城市二級以上天數穩定在330天左右,今年1-9月達到248天,較去年同期增加10天。7月3日,中國秦嶺以北朱鹮野化放飛活動在銅川舉行,成為銅川環境改善的有力見證。10月16日,銅川成功申報全國第二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為全市加快轉型發展贏得了重要發展機遇。據省信息中心《2011—2012年度各市城市宜居水平評價報告》,銅川城市宜居水平全省第一。
三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宜君縣榮獲2011年全省縣城建設先進縣。加快黃堡、照金、陳爐等重點鎮建設。引進大型企業集團,采取“企業主導、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模式,堅持“無傷痕開發”、“紅色即民生”理念,加快照金紅色旅游名鎮建設,僅一年時間,12萬平方米的建筑全部竣工,優美小鎮的藍圖變為現實。黃堡省級重點示范鎮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5億元。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農村居民進城落戶5.7萬人。城鎮化率60.44%。據《中國城鎮化質量報告》,銅川城鎮化質量在全國28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64位,在全省排第二。
三、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指數
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將新增財力和財政支出的80%用于民生。2009年以來投資130億元實施民生項目5014個,建成4769個。在全省率先開展采煤沉陷區滑塌區綜合治理和棚戶區改造,累計建成保障房375萬平方米、5.4萬套,18萬困難群眾喜遷新居。占地4.6平方公里、可安置15萬人的錦繡新城建成后將成為全省最大的示范性保障房小區。2011、2012年度分別榮獲全省保障房建設一等獎和三等獎,今年上半年考核排名第三。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生育保險育齡婦女個人費用零負擔和以市為單位的農村戶改廁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一體化全覆蓋、安全校車全覆蓋、計生特殊家庭補助城鄉同一標準。社區管理“紅旗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住院報銷比例87%,新農合報銷比例81.6%,均處于全省前列。建成公辦幼兒園45所,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提前一年完成。在全省設區市中唯一實現“三無”區縣全覆蓋,被評為2012年全省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據省信息中心《2011-2012年度各市居民幸福指數評價報告》,銅川居民幸福指數位列全省第三。
未來幾年是建設“三強一富一美”新陜西的關鍵時期,也是銅川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加快推進經濟強、文化興、生態美的全國知名休閑養生城市建設,確保到2016年基本完成轉型任務,為其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新路徑。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殷譽瑋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