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省政府 > 新聞發布會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13年上半年全省農業經濟運行情況

來源: 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發布時間: 2013-08-06 12:07

發布人:陜西省農業廳副廳長 楊效宏

發布內容: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今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農業工作緊緊圍繞“保供給、促增收”目標,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科技能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路徑,實現了現代農業加速轉型升級。特別是面對宏觀經濟下行、旱象持續、蟲害重發、凍害嚴重、動物疫情防控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各級農業部門立足抗災減災,強化措施落實,努力減少災害損失,農業經濟總體保持平穩運行態勢。

一、上半年農業經濟運行情況

(一)夏糧遭受嚴重旱災,產量保持常年水平。夏糧生產遭受播種面積減少、秋冬春三季連旱、低溫凍害、吸漿蟲重發等不利因素影響,仍保持常年水平。全省夏糧播種面積1856.1萬畝,總產423.6萬噸,畝產228.2公斤,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642.2萬畝,總產389.8萬噸,畝產237.4公斤。夏糧和小麥總產較歷史高產年(2012年)分別減少10.3%和10.5%,但與近十年夏糧平均總產(437.4萬噸)相比,仍屬正常年景。夏糧和小麥單產分別處于近十年第4位和第3位。

(二)生豬價格止跌回升,畜牧生產基本平穩。科學應對生豬養殖效益下跌和H7N9禽流感對畜牧業帶來的影響,畜牧業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上半年,肉、奶產量分別達到49.9萬噸和66.3萬噸,同比增長4.0%和1.1%,禽蛋產量26.9萬噸,下降了3.1%。其中,全省生豬存欄874.3萬頭,較去年同期增長2.4%,出欄561.2萬頭,增長1.8%,能繁母豬存欄86.6萬頭,增長1.8%。目前,生豬價格回升至盈虧平衡點以上,每出欄100公斤肥豬散養戶盈利33.63元,規模養殖場盈利2.26元;家禽及其產品價格持續回升。

(三)果業規模穩定擴大,凍害影響好于預期。4月上旬出現的“倒春寒”,造成6市18縣(區)約260萬畝蘋果、16萬畝柑橘受凍,各級農業部門通過指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加強受災果園管理,最大限度減輕凍害影響,預計蘋果減產10%左右,形勢好于預期,果農生產信心得以提振。上半年,新增果樹面積80萬畝,其中蘋果50萬畝;出口果品17.18萬噸,貨值2.65億美元,同比增長19.85%和3.61%。

(四)茶菜產業產銷兩旺,規模效益同步增長。通過抓基地、擴規模,健全專業化育苗、技術推廣與創新、信息服務與產品流通體系,菜茶產品供應充足、價格平穩、產銷兩旺。上半年,全省已建設施蔬菜面積7.5萬畝,全省設施蔬菜面積達到253萬畝,蔬菜畝均收入達到4500元左右,同比增加了150元左右;新發展春茶9萬畝,干毛茶產量增長26%,高、中檔茶產品比重趨于合理,銷量再創新高。

(五)主要農產品價格平穩,農資價格穩中略降。糧食價格穩中略升,小麥、玉米價格同比上漲10.3%、3.8%。蔬菜因季節影響正常波動,未出現大的滯銷賣難問題;受種植面積下降、氣候因素和流通成本上升影響,西紅柿、黃瓜等價格上漲幅度較大,西紅柿、黃瓜同比上漲37.7%和67.7%。牛羊肉價格持續走高,同比分別上漲25.7%、13.8%。主要農資價格穩中略降,碳酸氫銨每噸784.59元,同比下跌5%;國產磷酸二氨3417.48元,同比下跌6.1%;0號農用柴油每升7.07元,同比下跌1.7%。

(六)強化市場主體培育,壯大生產經營實力。貫徹省政府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意見,全省龍頭企業發展到2190家,省級龍頭企業達到445家,銷售收入達435億元。實施合作社提升工程,合作社數量超過2萬家,覆蓋到60%以上的行政村和16%的農戶,省級百強示范社達到238家。家庭農場達到1.52萬家,經營規模191萬畝,戶均125畝。啟動了職業農民塑造工程,以安康市整市推進和30個省級示范縣為重點,開展職業農民培育試點。

(七)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收入結構不斷優化。積極適應農民收入結構變化,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農民收入在受旱災、凍害、疫病等不利因素影響下,仍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上半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達4026元,同比增加470元,增長13.2%,增速位居全國第8位,高出城鎮居民收入3.4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二、工作措施

(一)千方百計奪取糧食豐收。今年以來,我省遭遇52年不遇的秋冬春連旱天氣,連續200多天未形成有效降雨,受旱成災面積達600多萬畝,絕收面積達50多萬畝,面對嚴峻形勢,一是開展抗旱保糧。春節剛過,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抗旱防蟲百日行動;4月中旬,省農業廳又抽調百名科技干部深入各市區、深入生產第一線,指導各地開展抗旱促春播、防蟲保夏糧。二是實施“以秋補夏”。針對旱情,及時調整種植結構,擴種193萬畝玉米,秋糧占比達到61%,較上年增長2個百分點,為彌補夏糧因旱損失奠定了基礎。三是全力抓好夏收。組織協調100多萬臺農機投入夏收,在10天內完成了夏收工作,確?!邦w粒歸倉”。四是抓好田間管理。做到“種子落地,管字上馬”。通過加強病蟲害防控,抓好補苗、間苗和定苗,保證種植密度,夯實豐收基礎。

(二)全力以赴彌補果業凍害。受凍發生后,我們及時指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降低凍害損失。一是加強果園管理。指導果農暫停對受凍果園疏花疏果,提高座果率;加快老化果園技術改造和品種調整;加強新掛果園肥水管理,挖掘增產潛力。二是做好保險賠付。督促保險公司做好參保果農理賠工作,引導未參保果農積極參保,恢復生產能力,增強發展后勁。三是健全銷售體系。提早開拓銷售渠道,健全營銷體系,全力彌補生產環節的損失。如果后期不出現大的災害,完全有望做到減產不減收。

(三)多措并舉穩定畜禽養殖。面對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對家禽業帶來的沖擊。一是強化疫病防控。加強動物疫情監測防控,抓好活禽市場、收儲監管和公路檢疫,有效防止了疫情傳入我省。二是加快板塊推進。推進渭南現代畜牧示范區、銅川奶牛標準化示范市和咸陽PIC生豬產業板塊建設,增強示范帶動功能,提升畜牧業標準化水平。三是轉變養殖方式。狠抓了千只羊場、千頭奶(肉)牛場、萬頭生豬場和萬只養禽場建設,提升產業聚集度。四是實施補救措施。省政府出臺了扶持家禽業生產7項措施,落實150萬只父母代種雞生產補貼,啟動省級冷凍豬肉臨時收儲措施,提振生產信心。

(四)持之以恒發展蔬菜產業。深入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推進商業化、專業化育苗,推廣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及市場直銷、連鎖經營等現代營銷形式,加強冷鏈儲運建設,有力促進了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

(五)廣辟途徑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做優做亮特色產業,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加家庭經營性收入。二是培育職業農民,提升傳統農民,提高創業技能,優化就業結構,拓展就業渠道,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三是加快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盤活農民存量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四是落實惠農強農富農政策,改善補貼機制和方式,增加農民補貼性收入。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重點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們將堅持“四化同步”戰略,以城鄉發展一體化為統領,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線,以“保供給、促增收”為目標,圍繞特色做文章,調整產業結構,培植主導產業,做強農業園區,強化科技支撐,創新經營體系,推進全省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做大做強農業主導產業。立足資源稟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做優做亮特色產業,形成以“糧食為基礎,果畜為支柱,菜茶為特色”的優勢產業布局,集中打造陜南生態農業區、關中高效農業區、陜北有機農業區三大板塊。糧食。圍繞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四大作物,通過實施區域聯合攻關,發展小麥玉米一體化、水稻油菜一體化和高產高效旱作農業,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果業。圍繞渭北蘋果、秦嶺北麓獼猴桃、關中時令水果、陜南柑橘四大優勢產業,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果品品質;整合果業品牌,加強市場推介,提高冷藏設施利用效率,發展現代物流業態,提高市場份額。畜牧業。充分利用優良種質資源,推動良種資源優勢轉為生產優勢;以家庭適度規模為基礎,以標準化養殖為主攻方向,建設一批生產基地和產業板塊,打造陜南“生態豬”、陜北“有機羊”、關中“高端奶”等優勢品牌,提升現代畜牧業發展水平。蔬菜。把新增設施基地建設納入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優化設施種類和品種結構,推進商業化、專業化育苗,穩定和發展集中連片生產基地,帶動和扶持一批大戶擴規模,形成產業聚集板塊,確保大中城市供給。

(二)穩步推進農業園區建設。整合農業項目資金,把園區建成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的窗口、主導產業聚集的板塊、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的樣板、農產品加工的原料來源、職業農民培育的搖籃、產供銷貿工農相結合的典型。發揮園區在技術創新、品種研發、農產品加工、品牌建設、市場開拓方面的功能,將成熟的“產中”環節更多地交給農民,帶動更多的農民入園,促進更大范圍的農民增收。依托核心區,發展輻射區,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做優做亮特色產業,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份額。

(三)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把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向農產品加工延伸,圍繞畜、果、茶等優勢特色產業,扶持一批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園區,發展精深加工,提升加工比重,推進全產業鏈開發,實現資源充分利用,拓展農產品增值空間。

(四)加快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把土地流轉作為構建農業生產關系、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支點,從制度創建、政策創設、機制創新等頂層設計上大膽探索,合理配置市場資源,扎實推進土地確權登記,健全流轉服務機構,加快土地流轉步伐,解決承包地塊細碎化問題,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五)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一方面加快職業農民培育。把培育職業農民伴隨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推進職業農民培育,依靠農民職業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另一方面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非農從業技能培訓,在提升農民外出務工技能的同時,促進勞動力就近就地向非農產業轉移,通過減少農民進而富裕農民。

(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支持合作社創辦經營實體、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或參股龍頭企業,推動合作社實體化、股份化,增強市場話語權,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面構建“一主多元”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服務隊、病蟲害統防統治隊,推進農藝農機融合,提升農機公共服務水平。

(七)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主動順應改革,理順管理體制,強化職能定位,健全監管體系。加強例行監測,加大隱患排查力度,實行投入品使用源頭治理和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全面推行農產品產地證明管理辦法,嚴格落實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產品追溯制度,確保群眾消費安全和社會穩定。

責任編輯:田子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