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邁上新臺階 工資水平穩提升——新中國成立75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一
來源: 省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24-11-07 17:25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新中國成立75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的指示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就業邁上新臺階。全省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形勢長期穩定,就業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城鄉結構更加協調,工資水平穩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就業工作取得了輝煌成就。
一、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形勢長期穩定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始終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將穩就業、保就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堅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改革開放以來,就業總量從1978年的1078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2085萬人,就業規模擴大了近一倍;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從1980年的21.62萬人減少到2023年的18.76萬人,減少了2.86萬人,就業形勢保持了長期穩定。
(一)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5年,我省經歷了體制轉軌、市場經濟摸索、市場轉型等階段。1952年,全省生產總值僅為12.85億元;1978年,全省生產總值不到百億,到2023年,全年生產總值達到33786.07億元,年均增長14.3%。隨著經濟平穩快速的發展,就業規模在不斷的擴大。2023年,全省就業人數達到2085萬人,較1978年的1078萬人增加了1007萬人,就業規模擴大了近一倍。其中,2023年城鎮就業人數達到1268萬人,比1978年的257萬人增長了3.9倍,年均增長3.6%。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的背景下,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大力發展服務業,突出創業帶動就業,全省城鎮就業總量增加了506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6萬人。
(二)就業形勢長期穩定
75年以來,陜西省委、省政府始終把就業作為頭等大事,針對不同時期采取相對應的就業政策,就業矛盾得到妥善化解,穩定了就業大局,就業形勢長期保持基本穩定。建國初期,“統包統配”和以固定工為主要特征的勞動就業制度確立;50年代,為解決城鎮就業問題,采取了城鎮初、高中生和社會閑散人員上山下鄉等措施解決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就業問題;改革開放初期,根據黨中央提出“三結合”就業方針,實行了勞動部門介紹就業、勞動者自愿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三結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新政策實施后迅速解決了當時的城鎮就業矛盾,1980年,我省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21.62萬人,到1985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下降到6.7萬人,減少14.92萬人。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經濟增長速度換擋的局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陜西省委、省政府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有效應對各種壓力挑戰,就業形勢持續保持穩定。2023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18.76萬人,較2012年19.48萬人,減少了0.72萬人,較1978年減少了2.86萬人。在全省人口總量由1978年的2779萬人增加到2023年3952萬人的情況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保持了減少的趨勢。
二、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城鄉結構更加協調
新中國成立75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就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推動著就業結構不斷優化改善,全省就業的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城鄉結構更加協調。
(一)產業就業結構更加合理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省工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后,絕大多數勞動者以農業為生。隨著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基礎初步形成,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迅速增加。1978年末,全省從事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員分別為766萬人、193萬人和119萬人,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為71.1:17.9:11.0。改革開放以后,第三產業在1995年和2019年分別超過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就業結構更加合理。2023年末,從事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員分別為619萬人、437萬人和1029萬人,三次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為29.7:21.0:49.3。1978-2023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重下降41.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上升3.1和38.3個百分點,就業呈現穩定的“三、一、二”格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蓬勃發展,2012-2023年,第三產業占就業比重平均每年增加1.8個百分點,比1978-2011年加快約1.2個百分點。
(二)城鄉就業結構更加協調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省大部分勞動者在鄉村就業,城鎮就業人員不到10%。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特別是工業化進程加快,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就業。1978年,全省城鎮就業人員257萬人,占全省就業人員比重升至23.8%。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釋放了勞動力市場的活力,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化不斷推進,為城鎮勞動力市場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城鎮就業人口比重持續上升。2017年城鎮就業人口比重首次超越鄉村,達到50.3%。隨著全省城鎮化持續推進,城鎮吸納就業能力的不斷增強,城鄉就業結構明顯改善。2023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65.16%,較1978年提高48.82個百分點。全省城鎮就業人員從1978年的257萬人增長到2023年的1268萬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3.8%提高到60.8%,鄉村就業人員占比由1978年的76.2%下降到2023年的39.2%,城鄉就業結構更加協調。
三、工資水平穩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就業規模擴大、就業形勢穩定、就業結構優化的同時,就業質量持續提高,工資水平穩步提升,社會保障日益加強,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一)工資水平穩步提升
改革開放前,全國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工資分配制度,初步貫徹了按勞分配原則,但職工工資標準和水平基本沒有提高,處于相對穩定的徘徊不前階段。1952-1977年,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從495元增加到633元,增長了138元,年均增長僅為1%。改革開放后,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工資制度經歷多次改革,再加上最低工資標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快速增長。1978-2011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從654元增加到39043元,年均增長13.2%。特別是2007年和2008年,平均工資增速更是突破了20%。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不斷完善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在全省經濟總體保持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工資水平持續提升,如期實現增長三倍目標。2012-2023年,全省生產總值增長了139%,由2012年的14142.41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33786.07億元,年均增長8.2%;全省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從2012年的43073元提高到2023年的106969元,年均增長8.6%;全省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從2012年的22753元提高到2023年的58022元,年均增長8.9%,分別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4和0.7個百分點,全省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二)社會保障日益加強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省的社會保障制度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城鎮到農村、從企業職工到城鄉居民、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發展過程,實現了從部分覆蓋走向全民福祉的發展目標。2023年末,全省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910.43萬人,較2012年的422.24萬人增加了488.19萬人,增長115.6%;參加生育保險589.82萬人,較2012年的223.66萬人增加了366.16萬人,增長163.7%;參加工傷保險人數696.82萬人,較2012年的350.4萬人增加了346.42萬人,增長98.9%;參加失業保險人數531.19萬人,較2012年的339.14萬人增加了192.05萬人,增長56.6%;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839.79萬人,較2012年的547.49萬人增加了292.3萬人,增長53.4%。
崢嶸歲月七十五載,砥礪前行譜新篇。我省勞動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更加優化,工資水平穩步提升,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展示成績的同時,我們仍需看到,隨著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外宏觀經濟環境不穩定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今后的就業工作將會面臨更多的困難,遇到新的挑戰。因此,要堅持民生為本、就業優先,創新就業政策,持續促進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斷增強廣大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