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筑牢鄉村振興基石
來源: 陜西省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21-04-16 17:50
“十三五”期間,我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方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農業“3+X”工程,狠抓脫貧攻堅扶貧項目,實施重要農產品增產提質,持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多措并舉有力推動全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發展,全面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筑牢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基石。
一、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十三五”期間,農村經濟始終保持穩定發展,2020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381.64億元,較2015年增長42%,“十三五”期間可比價年均增長4.2%。
全省持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省情,強化產業優勢,農業“3+X”工程穩步推進,糧經飼三元結構正在加快形成,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日益協調合理,以蘋果、蔬菜為代表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迅速,推動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71.7%,較2015年提高2.3個百分點。
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薄笆濉逼陂g,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指示,深入推進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陜北“第二糧倉”建設成效顯現,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方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逐年提高,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陜西力量。
(一)糧食面積穩定
“十三五”期間糧食面積穩定,保持在3000千公頃左右,特別是今年“第二糧倉”榆林遭遇嚴重干旱,全省積極落實“六保”任務,全力挖掘糧食生產潛能,榆林積極調整種植結構,擴大雜糧種植面積,關中擴種回茬玉米,保障糧食面積穩定。
(二)糧食產量創二十年新高
“十三五”期間糧食總產量基本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2020年,糧食總產量再創二十年來新高,為1274.83萬噸,較“十二五”末增加70.16萬噸,增長5.8%,在“第二糧倉”陜北遭受嚴重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產量實現增長實屬不易,為“十三五”收官交出完美答卷。其中有陜西“第二糧倉”之稱的榆林市糧食產量為253.80萬噸,約占全省糧食產量的五分之一,“第二糧倉”戰略成效顯現,較2015年糧食產量增加47.2萬噸,增長22.8%。
(三)糧食單產屢創新高
通過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優質高產品種,加大新技術落實等措施,有效拉動糧食作物單產水平,糧食單產水平連續三年創新高。2020年,糧食平均畝產283公斤,較“十二五”末增加17公斤,增長6.4%。
三、經濟作物產量快速增長,“菜籃子”、“果盤子”充盈
全省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扎實推進果業發展戰略,大力實施“3+X”工程,以蘋果、蔬菜為主的特色經濟作物發展迅速,產業優勢持續放大,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一)園林水果面積逐年擴大,產量屢創新高
“十三五”以來,陜西堅持把優化布局、調整結構作為促進果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圍繞布局區域化、特色化,因地制宜推動果業向優生區聚集,果業已成為陜西農業的重要支柱產業。蘋果產業“北擴西進”,打造渭北北部、渭北南部和陜北山地3個蘋果產業帶;獼猴桃“東擴南移”,形成秦嶺北麓、漢丹江流域兩大產業帶。蘋果建成黃土高原千萬畝集中優勢產業帶,產量超過千萬噸,面積、產量分別占全國近1/3和1/4、世界1/7和1/8,同時蘋果的品質、果汁生產能力、出口創匯穩居全國第一。獼猴桃建成世界最大的秦嶺北麓集中產區,面積100萬畝,總產140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占世界1/3。2020年末園林水果總面積1731.72萬畝,比“十二五”末增長8.7%。其中:蘋果種植面積930.27萬畝,比“十二五”末增長7.7%,占全省園林水果種植面積的53.7%;全省獼猴桃種植面積91.82萬畝,比“十二五”末增長34.0%,占全省園林水果種植面積的5.3%。園林水果產量1808.03萬噸,比“十二五”末增加304.27萬噸,增長20.2%。其中:蘋果產量1185.21萬噸,占全省園林水果總產量比重65.6%,產量比“十二五”末增長21.0%;獼猴桃產量115.83萬噸,占全省園林水果總產量比重6.4%,產量比“十二五”末增長28.0%。果業在全省農業中的支柱作用持續增強,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果業產值達到“千億級”級別,已經成為農業產值增長的重要支撐。
(二)蔬菜產業穩定發展,保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設施農業提質增效,按照“省級做板塊、市縣做規?!钡乃悸?,以推進設施化發展為方向,集中打造關中西部設施菜菌、關中中部設施蔬菜、關中東部設施瓜菜、延安山地日光溫室、榆林大漠日光溫室、陜南食用菌等“六大設施農業板塊”,著力打造秦嶺山區、渭北川道、陜北長城沿線三條高山冷涼露地蔬菜產業帶。目前以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規模居全國第6、西北首位,反季節蔬菜省內自給率提高到70%,設施農業發展有力帶動蔬菜穩定增長,市場供應充足。2020年全省蔬菜產量1957.66萬噸,較2015年增長21.3%,年均增長3.9%。
(三)特經產業快速發展,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特色茶葉、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產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來抓,區域資源優勢得到有效發掘,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生產增長點。茶葉面積、產量居全國第8和第10,產值居全國第7,成為陜南農民增收支柱產業。2020年全省茶葉產量8.70萬噸,較2015年增長61.1%,年均增長10.0%;花椒產量8.96萬噸,較2015年增長33.7%,年均增長6.0%;中草藥材產量82.10萬噸,較2015年增長32.0%,年均增長5.7%效益方面。小眾、特色經濟作物產業已經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成為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四、畜牧業觸底回升,生產能力恢復迅速
“十三五”期間,畜牧業經歷豬周期、非洲豬瘟以及環保限養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豬、牛、羊、禽等主要畜禽養殖都出現較大波動,各級政府積極采取各項措施,應對非洲豬瘟和豬周期帶來的不利影響,及時糾正環保限養一刀切的錯誤做法,加大政策扶持和補貼力度,確保畜牧業生產能力穩定,主要畜禽存欄水平恢復至常年。同時,突出奶山羊等優勢品種,統籌生豬、奶牛、肉羊等主要畜種,以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為重點實施板塊推進,著力打造陜南生態養殖、陜北肉牛肉羊和關中高端乳品產業帶。牛存欄基本穩定在150萬頭左右,生豬、羊、家禽養殖觸底反彈,存欄恢復迅速,接近常年水平。量縮價漲,“十三五”期間主要畜禽產品產量下降,價格上漲,尤其是生豬價格屢創新高,畜牧業產值呈現起伏上升趨勢,2020年增加值890.35億元,較2015年增加194.54億元。2019年全省奶山羊存欄、羊奶產量、羊乳品市場份額分別占到全國的36%、46%和85%;羊乳企業具備年100萬噸的加工能力。畜禽養殖規?;潭炔粩嗵岣撸侵挢i瘟和環保力度加大,部分散養戶退出養殖,同時企業化養殖不斷擴大,新建一大批養殖企業,規?;B殖程度進一步提高,為后續畜牧業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五、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筑牢鄉村振興基石
(一)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我省把新型經營主體作為推動鄉村產業的重要依托,加大培育力度,引領產業化發展,截至2019年,全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127家,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6.1萬家,注冊登記家庭農場1.6萬家,認定職業農民6.7萬人,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比11.7%,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的比重為1.24%。
(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明顯改善。2019年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50%,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村占比82%,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村占比37%,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畜禽糞污、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等項目統籌推進,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三)農民收入穩步提高,生活質量顯著提升。陜西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一是農民持續增收,2020年陜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6元,同比增長8.0%,收入增長實現穩步恢復,陜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全國平均增速1.1個百分點,增速位列全國第8位,較上年同期前進1位,西北5省排名第1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84,較上年同期縮小0.09,城鄉收入比持續縮小。二是群眾生活品質提高。住房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鋼筋混凝土、木磚混和磚(石)住房結構的農戶占比達到90%以上;交通方式持續改善,農戶平均每百戶家用汽車、摩托車和助力車擁有量120輛/戶。三是農村環境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建制村通硬化道路的比重為98.5%,使用煤氣、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等清潔能源的農戶所占比重為30.4%。四是鄉村文化建設取得新成績,實現了體育健身場所村村全覆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58%,93%的鄉鎮都有休閑健身廣場,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文明鄉鎮占比26%。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