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超越謀發展 縣域經濟譜新篇
來源: 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19-09-09 19:00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五
?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歷屆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陜西縣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取得了可喜的發展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建設富強和諧美麗新陜西為目標,貫徹新發展理念,將落實“五個扎實”要求、實現追趕超越作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縣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縣域經濟為推動全省發展的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
?。ㄒ唬┙洕偭繉崿F突破性發展
?
截止到2018年,全省77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10738.27億元,經濟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是2004年的10倍??h均生產總值由2004年的13.97億元增加到139.46億元,有39個縣(市)生產總值超過百億元大關,有11個縣(市)生產總值超過二百億元大關??h域人均GDP達到49882元,是2004年的10.4倍。縣域經濟占全省的比重達到43.9%,較2004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近十年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年均增速達到10.9%,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
?
?。ǘ┛h域經濟財力大幅提升
?
近年來,隨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我省各縣(市)財力有了大幅提升。到2018年,全省縣域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19.31億元,是2004年的8.4倍,年均增長達到15.2%。縣均地方財政收入5.45億元,較2004年增加了4.79億元。全省縣域實現總稅收收入達到1023.56億元,首次躍上千億大關??h均總稅收收入13.29億元,總稅收收入超過10億元的縣(市)達到17個,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
(三)強縣引領作用突出
?
70年來,面對經濟基礎薄弱的落后局面,我省狠抓經濟建設不放松,尤其是近年來,各地依托區位、資源優勢和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大力招商引資,發展壯大工業,縣域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涌現出一批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對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到2017年,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67.49億元,占全省縣域經濟總量的35.8%,比2004年高9.2個百分點。十強縣縣均GDP達到356.75億元,是2004年十強縣的8.6倍??h域GDP最高水平從2004年的52.37億元,發展到2017年的1110.33億元,增長了21.2倍。在2004年到2017年的14年里,全省先后有4個縣進入“全國百強縣”,有12個縣進入西部“百強縣”。
?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
?。ㄒ唬┊a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
70年來,為改變我省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的發展狀況,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到2018年,全省縣域產業結構為12.4:55.8:31.8,與2010年相比,第一產業占比下降2.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下降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高4.5個百分點。特別是近年來,圍繞服務業發展,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縣域第三產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2018年全省有28個縣(市)第三產業比重超過40%,已經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潛在力量。
?
?。ǘ┺r業產業化成效明顯
?
70年來,我省圍繞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持之以恒推進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建設各類農業示范園區,著力打造區域特色農業,積極創建區域農產品品牌,農業產業化邁出新步伐。到2018年,全省園林水果1670.88萬畝,其中蘋果面積896.35多萬畝,產量1008.69萬噸,獼猴桃79.74萬畝,產量94.79萬噸,蘋果、獼猴桃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截止2018年12月底,我省縣域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92家,占全省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量的70.8%。目前,關中已形成以奶畜、肉牛、蔬菜、糧食為重點的主導產業帶,陜北已形成以山羊、紅棗、小雜糧為重點的潛力產業帶,陜南已形成以生豬、茶葉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帶,渭北已形成以蘋果為重點的優勢產業帶,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特色更加明顯,農產品質量不斷提升。
?
(三)工業主導地位增強
?
70年來,為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我省從工業入手,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各地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設重點縣域工業集中區,加快培育市場主體,不斷壯大工業規模,縣域工業獲得到快速發展。到2018年,全省縣域實現工業增加值5358.12億元,工業占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9.9%,與2004年相比,比重提高了13.2個百分點??h均工業增加值達到69.59億元,是2004年的13.6倍??h域工業的迅速崛起,強力支撐了我省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
?。ㄋ模﹨^域發展趨于協調
?
70年來,面對全省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狀況,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政策,特別是近年來圍繞“強關中、優陜北、興陜南”發展戰略,深入推進關中協同創新發展、陜北轉型持續發展和陜南綠色循環發展,陜南、陜北經濟發展得到很大的提升,縣域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效果。到2018年,關中、陜北、陜南縣域經濟占全省縣域經濟的比重分別為40.5,%、37.3%、22.2%,與2004年相比,陜北占全省縣域的比重提高了9.9%,陜南區縣域占比提高了1.9%。從陜北看,充分利用豐富的能源優勢,大力發展縣域工業,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到2018年,陜北兩市21個縣(市)實現生產總值4004.69億元,縣均GDP190.7億元,是2004年的13.6倍,分別比關中、陜南高54.81億元、91.32億元,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陜南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力發展綠色循環經濟,陜南三市24個縣實現生產總值2385.15億元,較上年增長9.5%,增速比全省水平高出1.1個百分點,發展速度持續領跑全省縣域經濟,2017年,城固縣、南鄭縣首次進入我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
?
三、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
?
(一)投資消費快速增長
?
70年來,為夯實縣域經濟發展潛力,我省各縣(市)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在招大引強上下功夫,狠抓項目投資,縣域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到2018年,全省縣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增長13.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增長26.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4.2個百分點。從2005年至2018年縣域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達到27.5%,有力的支撐的我省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各地加快批零、住餐業提檔升級,加快培育商業新模式,大力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快增長。到2018年,全省縣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86.77億元,縣均達到32.3億元,是2004年的7.3倍,年均增長達到15.4%。
?
(二)非公有制經濟占據“半壁江山”
?
70年來,為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政策措施,積極推進“雙創”工作深入開展,強化鼓勵、引導和扶持各類市場主體,努力營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不斷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推動力度,全省縣域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2018年,全省縣域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達到5198.2億元,是2005年的8.9倍,占全省縣域GDP的比重為48.4%,較2005年提高了12.6個百分點,縣域經濟活力不斷釋放。
?
?。ㄈ┏擎偦ㄔO穩步推進
?
70年來,為改變城鄉二元化發展格局,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我省各縣(市)以加快重點縣城、重點示范鎮和文化旅游名鎮為切入點,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推進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為抓手,加快建設農民幸福家園。到2018年,全省縣域城鎮人口1003.43萬人,縣域城鎮化率達到46.7%,與2013年相比,縣域城鎮人口增加156.63萬人,縣域城鎮化率提高7.4個百分點,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有效地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加快了縣域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步伐。
?
(四)發展動力不斷增強
?
70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全省把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一環,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提升營商環境,使各類市場主體得到快速發展。到2018年,全省縣域在庫統計調查單位12738個,縣均165.4個,其中,新增統計調查單位2500個,占在庫統計調查單位的19.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同時,為提高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縣域轉移轉化力度,縣域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2018年,全省縣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79個,縣均2.3個。
?
四、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
?
70年來,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我省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省委省政府更加關注民生,大力實施農民增收“七大工程”和民生“十大工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到2018年,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1213元,是2004年的6倍。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9元,是2004年的4.4倍,城鄉收入比由2004年的4.0到2018年的3.0,城鄉收入差距明顯縮小。
?
70年的努力拼搏,全省縣域經濟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走進新時代,面對發展新階段新形勢新變化,全省上下更需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我省縣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