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器”作用凸顯 “三農”發展成果豐碩
來源: 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19-09-06 19:00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四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省農村社會經濟突飛猛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歷史性轉變,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質量大幅度提高,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三農“穩定器”作用凸顯,為全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一、農業綜合能力實現大跨越
新中國成立之后不久,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省農村經濟進入新的歷史大發展時期,形成了以農民家庭土地承包經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新的所有制結構,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新經濟體制框架,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對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具體部署。時隔18年之后的2004年中央就“三農”問題再次下發一號文件,至今已連續出臺了16個一號文件,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帶來了農村經濟社會的歷史性巨變。2018年,陜西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239.99億元。
?。ㄒ唬┺r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49年僅7.99億元,1978達到36.27億元,2007年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到1002.85億元,2011年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063.84億元,2018年達到3239.99億元,為1949年的405倍,年均增長9.1%。其中,農業產值2244.96億元,比1949年增長324倍,年均增長8.7%;林業產值104.62億元,比1949年增長5231倍,年均增長13.2%;牧業產值682.83億元,比1949年增長647倍,年均增長9.8%。
從增速看,1988年以前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緩慢發展階段,增速在-14.1%—36.1%之間波動,波動幅度大,1965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最高,達36.1%;1989年至2008年為農林牧漁業中速發展階段,增速在-0.4%—14.1%之間波動,波動幅度較大;近十年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高速發展階段,增幅在3.3—6.0%之間波動,較為平穩。
農業的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占主導地位優化為林、牧、漁及服務業全面均衡發展,農業產值比重由1949年的86.5%降至2018年的69.3%,牧業產值比重由1949年的13.2%增至2018年的21.1%,農林牧漁服務業從無到有,2018年產值比重為5.5%。同時,農業逐步由數量增長型轉為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一產占國民經濟總量比重不斷下降,從1952年占經濟總量比重的65.4%下降到2018年的7.5%,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ǘ┲饕r作物供應充足,農業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業基礎地位持續加強,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滿足了市場供應,極大豐富了尋常百姓的餐桌,由原來的吃不飽到現在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特別是蘋果等特色農業的發展,在豐富百姓飲食結構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1、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一直把糧食安全放在農業發展的首位,落實藏糧于技,藏糧于地發展戰略,克服耕地減少、人口增多等不利因素影響,積極發揮政策、資金作用,逐步從單一的擴面積促增長轉為依靠科技提升生產能力,實現了糧食總產穩步提升,糧食自給能力在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由1949年331.10萬噸到1984年全省糧食產量1023.50萬噸,首次突破1000萬噸大關,實現了糧食自給有余,結束了陜西吃糧靠調進的歷史。1985-2011年糧食生產在1000萬噸上下波動,特別是1998年陜西糧食產量達1303.10萬噸,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12年以來,糧食生產步入高產穩增期,糧食產量基本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2018年糧食產量1226.31萬噸,糧食生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經濟作物產量成倍增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油料、蔬菜產量迅速增長。全省油料面積從1949年的237萬畝增長到2018年的427萬畝,是1949年的1.8倍;產量從1949年的年產5.62萬噸增長到2018年年產61.03萬噸,是1949年的10.9倍;油料畝產143公斤,是1949年的6倍。蔬菜產業快速發展,在滿足城鄉居民生活需要的同時,還有大量的時鮮蔬菜銷往外地,有力促進了菜農收入增長。2018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都達到歷史之最,蔬菜播種面積742.59萬畝,比1949年增加685.09萬畝,是1949年的12.9倍;蔬菜總產量達到1808.44萬噸,人均占有量470公斤/人。
3、特色產業發展迅猛。陜西果業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以行政推動促進產業增量提質,以標準化建設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推進結構調整、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品牌塑造,實現了水果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2000年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以蘋果為主的果業產業化建設的決定》和2014年發布的《陜西省果業條例》,為全省果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藍圖并提供了有力保障。果園面積由1949年的5.89萬畝,發展到2018年末的1670.88萬畝,是1949年的284倍,年均遞增8.5%。2018年,園林水果總產量達到1566.01萬噸,是1949年的191倍,年均增長7.9%;其中蘋果產量從1949年年產0.41萬噸,到2018年1008.69萬噸,增長1008.28萬噸,年均遞增12.0%。2009年陜西蘋果面積和產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2015年陜西獼猴桃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綠色有機蘋果生產基地和優質獼猴桃集中種植區,以“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為主導的果業大省地位日益穩固。2018年水果產值880.19億元,占農業產值的39.2%。隨著果品產量和質量的雙提升,陜西果品暢銷全國,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中國(國際)水果大會在西安舉辦,全球300多名行業代表參會,推介了陜西優質水果,實現了行業貿易的有效對接。2018年,全省企業自營出口果品33.85萬噸,貨值24.32億元,其中鮮果出口6.57萬噸,貨值4.67億元;蘋果濃縮汁出口27.08萬噸,貨值19.28億元。
4、畜牧業生產發展興旺。畜牧業生產從傳統的一家一戶分散養殖逐步向規?;⑿^化、區域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轉變,呈現出生產規模不斷增大和規?;讲粩嗵嵘齼纱筇攸c。2018年末,全省生豬存欄839.04萬頭,是1949年的8倍;牛存欄149.87萬頭,是1949年的1.4倍;羊存欄866.76萬只,是1949年的9.1倍;家禽存欄7255.05萬只,是1949年的33.6倍。全省肉類總產量從1949年年產0.93萬噸到2018年114.46萬噸,禽蛋產量從1949年年產0.32萬噸到2018年61.58萬噸,奶類總產量2018年達到159.73萬噸。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分別為30公斤/人、16公斤/人和41公斤/人,畜禽產量的大幅增長,極大地改善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
?。ㄈ┬路绞健⑿聵I態不斷涌現,農業生產方式呈現新特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不斷加大農業改革力度,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完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健全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農業生產方式發生新變化。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陜西農業規模經營快速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經營模式靈活多樣,為全省農業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1、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大量涌現,組織化程度提高。三農普結果顯示,全省農業經營戶652.92萬戶,其中規模農業經營戶8.4萬戶。全省農業生產經營單位4.8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快速發展,帶動農業經營戶不斷增加,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2016年末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39萬個,基本實現每一行政村有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目標。農業經營戶中,參加農民合作社的戶數為43.1萬戶,占農業經營戶的6.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
全省有省級現代農業園區362個,帶動建設各級各類園區2745個,園區建成面積累計達到693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2.3%?;竞w了所有的農業行業,覆蓋全省所有涉農區縣,園區示范作用不斷增強,引領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由分散的小農戶、粗放型、低效益,向產業化、集約化、高效益的現代農業方向轉變,加快了全省農業現代化進程。
2、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規?;潭忍岣?。三農普結果顯示,全省農業經營者通過多種方式流入耕地面積585.3萬畝,占實際耕種耕地面積的比重為13.2%。流入耕地用于農作物種植的比重為62.6%,用于園林作物種植或苗木培育的占28.8%。規?;N植比例僅為一成,規?;B殖程度較高。2016年耕地規?;N面積占全部實際耕地耕種面積的比重為12.4%,規?;B殖生豬存欄占全省生豬存欄總數的比重為60.1%、牛存欄占比42.3%、羊存欄占比28.8%、家禽存欄占比達到73.9%。
3、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多元化程度提高。大量返鄉下鄉人員在農村創業創新,為農村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三農普結果顯示,陜西省開展旅游接待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為5.8%;農村電商從無到有,超過20.8%的村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通過電子商務銷售過農產品的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有4845個,占規模農業經營戶和農業經營單位的比重為3.7%,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占比僅次于上海,居全國第二位。我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程度較高,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和規模農業經營戶占比分別為17.3%、4.1%,分別居全國第5位和第16位。
(四)科技助推產業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省把加快農業現代化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目標,近年來更是加大了農業現代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全省范圍開展農機補貼和現代設施補貼,有效刺激了群眾購置農機具和發展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的積極性,有力推動陜西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1、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農業機械現代化發展速度加快,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從事農業生產的歷史。從1998年開始,中央財政開始設立“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更新補貼”專項資金,用于農業機械購置補貼。陜西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陜西省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等相應政策,在全省范圍內對購置農業機械的農戶進行補貼,這一系列政策調動了群眾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有效的推進了全省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1999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達到2.33萬臺,農業機械總動力突破1000萬千瓦。2011年,全省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8.17萬臺,農機總動力突破2000萬千瓦大關。2018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2311.79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擁有量9.84萬臺。
三農普結果顯示,全省主要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2%,其中,機耕、機播和機收率分別為77.8%、67.0%和63.2%,改變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方式,糧食生產方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全省調查村中能夠正常使用的機電井13萬眼,排灌站5669個,能夠使用的灌溉用水塘和水庫6529個,可灌溉耕地面積占實際耕種耕地面積的比重為32.0%,近1/6可灌溉耕地有噴灌、滴灌、滲灌設施。
2、設施農業的發展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2018年,陜西提出“以千億級棚室栽培為代表的設施農業”戰略部署。我省以加快設施蔬菜發展為突破口,促進設施農業發展,撐起了菜農的“錢袋子”,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目前我省設施園藝生產已經涵蓋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等,實現了設施農業種植品種的全覆蓋,2018年末,全省設施,大棚數量116.97萬個,占地面積165.96萬畝。設施蔬菜產量553.48萬噸,占全省蔬菜總產量30.6%。設施農業的發展徹底改變了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城鄉居民的菜籃子更加豐盛。
二、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大突破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由農民的主導作用轉變為政府主導。陜西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水、電、路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了農村文化、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鄉村振興戰略成效明顯。
?。ㄒ唬┺r村基礎設施顯著改善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先導。陜西緊盯目標、精準發力,持續改善廣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條件,全省已經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得到改善,農村路網串鄉連村,為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打下了良好基礎。截至2018年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4.07%,公路總里程達到15.5萬公里,等級公路比重超過90%,有鋪裝路面和簡易鋪裝路面11.8萬公里,占總里程比重達到76%,實現了100%鄉鎮和100%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ǘ┺r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增強
三農普結果顯示,全省71.9%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74.4%的村接通了寬帶互聯網,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村基本社會服務全面進步,有幼兒園、托兒所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為22.9%,有體育健身場所的村比重為56.0%,有圖書室文化站的村比重為62.9%,有農民業余文化組織的村比重為38.0%,有衛生室的村比重為84.4%。
(三)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美化亮化
按照中央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的部署,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廁等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序開展、扎實推進。特別是啟動以農村改廁為重點的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以來,農村地區衛生廁所普及率得到快速提升。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的行政村已達17290個,基本實現全覆蓋(占比99.7%)。截至2018年底,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村莊比例為84.5%,農村生活污水亂排亂放得到管控的行政村比例為12.4%,開展廁所糞污資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為44.2%,93.9%的行政村完成了村莊規劃的編制工作,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比例44.2%。
三、農民生活品質實現大提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省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措施促進和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全省農村社會事業全面快速發展,農村環境有效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民幸福感明顯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一)農村居民收入結構呈現新變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8年的11213元,增長了84倍,年均增長11.7%。十八大以來,陜西堅持新增財力向民生傾斜,優化收入分配制度,強化惠農支農政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統籌發展速度加快,,城鄉收入比由2008年的4.10:1降至2.97:1。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機會越來越多,農業機械廣泛應用,農業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有更多的農民從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中轉移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活動,農民收入來源更加多樣化。2018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轉移凈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分別達到41.2%、31.3%、1.8%、25.7%,在工資性收入和轉移凈收入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保障的同時,經營凈收入和財產凈收入成為居民增收的有力補充。國家對農業稅的減免、糧食補貼到戶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落實也直接促進農民增收,2018年,陜西農村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2887元,比2008年的368元增長近8倍,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8.2%增至25.7%。
農村居民在解決溫飽后,生活逐步向小康邁進,消費結構更加優化,農民的吃穿住行已向“吃得好、穿得美、用得好、行得便捷”轉變,生活質量快速提升。1980年改革開放之初,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9.8%,1998年降為50%,到2018年已經下降至25.6%,老百姓消費支出中用于食品的消費權重不斷下降。2018年,陜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071元,是1978年的75倍,年均增長11.4%。特別是近幾年,汽車、手機、空調、熱水器等消費增長迅速,消費層次逐漸提高。三農普結果顯示,全省平均每百戶農戶擁有小汽車23.97臺,彩色電視機110.93臺,電腦25.33臺,手機254.86部,淋浴熱水器44臺。農村居民追求舒適、便捷的享受型消費正成為農村消費新熱點。
?。ǘ┺r戶住房質量明顯改善
三農普結果顯示,全省農村居民實現了戶戶一套房,其中,擁有1處住房的農戶占比為89.0%;擁有2處和3處住房的農戶占比分別為9.8%和0.6%;擁有商品房的農戶占全部農戶的比重為8.4%,而10年前很少有農戶購買商品房。農村居民住房鋼筋混凝土、磚混結構的占73.3%,居民住房質量明顯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ㄈ┺r村居民生活方式更為綠色
隨著農村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農民生活用能源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做飯取暖使用能源由主要使用柴草和煤為主轉變為使用電、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等更為清潔的能源,生活方式更為綠色生態。三農普結果顯示,全省38.0%的農戶飲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47.4%的農戶飲用水為受保護的井水和泉水。49.6%的農戶做飯取暖主要使用電,18.8%的農戶主要使用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農業生產快速發展,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生活更加富裕。當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順勢而為,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陜西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