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成效顯著 工資穩步提升
來源: 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19-09-02 10:00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是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踐,陜西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陜西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以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穩定增長,以產業優化調整帶動就業結構優化,以新動能的穩健成長推動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全省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工資水平躍上新臺階,就業政策與就業服務體系日趨豐富完善,勞動就業成效顯著。
一、艱難的歷程,不易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為鞏固新生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穩定和保障民生,就業政策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新中國成立初期,“統包統配”和以固定工為主要特征的勞動就業制度確立。50年代,為支援農業發展,探索解決城鎮就業問題,采取了城鎮初、高中生和社會閑散人員上山下鄉等措施解決社會就業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實行的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愿組織就業和自謀職業“三結合”的就業辦法。到20世紀90年代“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時代就業方針,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
就業政策的出臺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而出臺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把握就業工作規律,全面深化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改革,不斷豐富完善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新時代,我省勞動就業取得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就業總量伴隨經濟增長不斷擴大,就業結構逐步合理,就業人員素質逐步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陜西全社會就業人員達到2071萬人,比1978年的1078萬人增加了993萬,年平均增加24萬人。其中,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由1978年的257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453萬人,增加196萬,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翻了一番。
?。ㄒ唬┙洕焖侔l展,帶動勞動就業人口穩定增長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陜西省經歷了體制轉軌、市場經濟摸索、市場轉型等階段。1952年,全省生產總值僅為12.85億元,1978年不到百億,到2018年過2萬億。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始終是保障就業的第一穩定器。陜西省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81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萬億,年均增長13%。就業人數由1078萬人增長到2074萬人,就業人口翻了一番。2011年至2018年,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就業人口基本穩定在2070萬人左右。
?。ǘ┤丝诩t利的釋放,促進勞動適齡人口增長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粗放式增長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計劃生育,70年來,人口政策的貫徹落實極大改變了我省人口再生產類型和人口結構,生育率逐步下降、社會總撫養水平不斷降低,勞動年齡人口穩步增加,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形成了一個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紅利”期。全年常住人口由1978年的2779萬人增長到2018年的3864萬人,40年間增加了1085萬人。1982年至2018年,勞動適齡人口(15-64歲)由1812萬人增長到2864萬人,增加了1000多萬人。城鎮非私營單位年末從業人數從2007年的342萬增加到2018年的494萬人,年均增加15.2萬。人口紅利的逐年釋放,給這一時期就業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保障。
?。ㄈ┏擎偟怯浭I率下降,社會保障日益完善
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待業登記制度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改為登記失業制度。受十年動亂的影響,積壓了大量城鎮失業人員,1979年我省城鎮登記失業率高達7.1%。隨后,在中央勞動就業“三結合”的新方針指導下,我省有效地解決了城鎮勞動力的就業難問題,1981年的失業率快速下降到1.9%。隨著國企改革的逐步推進,就業方式逐漸多元化,自主擇業、自由職業者、下海、創業等就業方式不斷涌現,也出現了下崗、失業等情況。到2005年,就業壓力有所上升,登記失業率達到4.18%。之后省委、省政府啟動多項再就業工程,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努力開發新的就業崗位,多渠道、多形式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和新成長勞動力,有效控制了失業率。失業率隨后逐年下降,并且始終牢牢地控制在警界線內。相對較低的失業率,對保持勞動力市場供求平衡,緩解就業矛盾,促進社會穩定,推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和諧、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保障日益完善。陜西省的養老保險制度從1986年開始起步,1992年開始探索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1998年,出臺并實施了《陜西省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例》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2018年,我省參加養老保險職工人數達到991.8萬人,比2008年增加了558.5萬人,增長了1.3倍。比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初期(1999年)的200.43萬人增長了近4倍。
二、回首風雨路,數據見輝煌
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促進了職工工資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帶動了工資水平的大幅增長。陜西省工資制度和工資水平也經歷了幾個不斷完善和逐步提升的發展階段。
?。ㄒ唬┥鐣髁x性質工資分配制度初步形成(1949年—1955年)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生產力落后,加之連年的戰爭創傷,百廢待興。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急需大量人才,國家實行“低工資、廣就業”的政策。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實行供給制和工資制并存的兩種制度,剛進城的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一般享受供給,而舊有人員則享受工資制。同時,于1951年實行了第一次工資改革,徹底廢除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不合理的工資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工資分配制度,初步貫徹了按勞分配原則。到1955年底,全省職工人數已達56.2萬人,比1949末的13.4萬人凈增42.8萬人,1955年全省國有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為603元,比1952年的495元增長21.8%。這次改革,適當提高了職工的工資水平,同時也改善了產業之間、地區之間的工資關系。
?。ǘ┞毠すべY水平徘徊不前(1956年—1977年)
1956年,為縮小最高工資與最低工資的差距,黨中央、國務院進行了第二次工資改革。1956-1960年期間,先后三次降低了領導干部的工資。這期間,陜西省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出現連續三年較大幅度的減少,由1957年的650元降低到1960年的554元,減幅達14.8%。調整后的機關和企業干部工資差距有了一定程度的縮小,但這一制度沒有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并且工資關系也趨于不合理,形成吃“大鍋飯”的局面。在其后的20多年時間里,我國工資制度沒有大的調整,職工工資標準和水平基本沒有提高,處于不穩定的徘徊不前階段。到1977年,我省國有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633元,比1956年的622元增長了1.8%,全省職工工資水平在21年的時期內僅提高了11元,年平均增速只有0.1%。這段時期也是新中國成立來我省職工工資增長的低谷時期。
?。ㄈ┕べY制度不斷完善(1978年—1998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資制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78年國有經濟單位調整工資;1981年和1982年機關事業單位調整工資;1983年對企業職工再調整工資,建立了津貼、補貼制度,實行企業獎金提留隨同企業盈利多少浮動制度;1985年,在機關事業單位實行以職務工資為主的結構工資,在企業實行職工工資總額同企業經濟效益掛鉤,國家不再統一安排企業的工資調整;1993年,實行動態的彈性工資計劃,勞動部門對各地不再下達職工人數、工資總額和招生等計劃指標;1994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再次進行改革,建立了職級工資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晉級增資機制,通過這些工資制度改革,我省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654元提升到1998年的6029元,增長了8.2倍,年均增速11.7%。成為我省新中國成立以來職工工資水平增幅較大的穩步增長階段。
?。ㄋ模┕べY水平穩步提升(1999年—2008年)
在第九個五年計劃后期,我國基本完成了企業工資由市場決定機制改革。在此基礎上,陜西省下發了《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勞動保障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工資分配制度指導意見的通知》,建立和完善企業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同時,對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也進行了再次改革。這段時間,陜西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快速增長,從1999年的6931元增長到2008年的25942元,增長了2.7倍,年均增長15.8%,這是我省在崗職工工資水平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的階段,特別是2007年和2008年,平均工資增速更是突破了20%,這段時間也是職工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
?。ㄎ澹┕べY水平飛速增長(2009年—2019年)
近十年,是陜西省工資飛速發展階段。2009年到2018年,陜西省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由30185元增長到71983元,工資翻了一番。其中,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由2009年31537元提高到72680元。特別是近五年來,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均實現快速增長。2018年平均工資幅度居前三位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分別比2013年增長95.7%、70%和44.7%。
崢嶸歲月七十載,美麗的三秦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深刻變革。陜西省勞動就業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展示成績的同時,我們仍需看到,當前就業工作還面臨著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的問題。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市場導向的就業改革不動搖,堅持促進就業的責任不放松,堅持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不偏離,堅持統籌城鄉就業的發展道路不停步。不斷堅定信心、深化改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