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壽命普遍延長 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來源: 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19-08-29 19:00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九
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口問題始終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因素。新中國成立后相當一段時期,由于人口數量與社會、經濟、環境、自然等的矛盾比較突出,國家注重的是人口數量的控制。伴隨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進步,黨政領導對人口素質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強,逐漸加大了對教育、衛生、醫療保健、疾病防治等關系人口素質提高事業投資。由此,隨著陜西人口數量得以有效控制的同時,人口素質也有了顯著的提高。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以“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三項基礎變量,用以衡量聯合國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使用它來衡量各個國家人類發展水平。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類發展指數涉及的相關指標得到較快提升。
一、人口身體素質明顯增強
1949年陜西人口是1317萬人,到2018年是3864萬人,人口總量達到新中國初期的近三倍,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生產力得到較快恢復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醫療水平提高,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伴隨數量增長的同時,人口健康素質也明顯增強。新中國成立后,陜西衛生事業的發展、醫藥行業的技術提高、日益完善的婦幼保健工作、傳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城鄉醫療保障措施的實施以及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等等,都有力地促進了陜西人口身體素質提高。
?。ㄒ唬┤丝谄骄A期壽命突破75歲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國際通用的反映人口素質的經典指標,是一個地區居民的健康狀況、人民生活水平、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醫療衛生水平的綜合反映,是指同時出生的一批人按現在的分年齡死亡水平平均一生可以存活的年數。新中國成立前,多數居民溫飽得不到解決,身體素質較差,與此同時,由于衛生醫療條件差,各類常見病、地方病流行,人口患病率和死亡率都處于高水平上,陜西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口死亡水平的降低,1958年男女平均預期壽命為54.19和52.31歲,隨著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和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陜西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長。2000年男女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0.06和73.01歲的高水平,人口壽命從人們常說的“人到70古來稀”成為目前的“多數人超過了70或者75歲”。到了2015年,據陜西省衛生廳數據,人均預期壽命是75.7歲。
以2010年數據為例,在西北五省中,陜西人口預期壽命最長,在西部12省中,陜西人口預期壽命排第四名(重慶75.7歲,廣西75.11歲,四川74.75歲排西部省份的前三)。相對于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陜西人口預期壽命也是處于中上水平,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在逐步縮小,比如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是78歲,新加坡81歲,日本83歲,但是比很多國家和地區我們存在優勢,比如俄羅斯68歲,印度64歲,泰國69歲,菲律賓72歲,可以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口預期壽命方面的進步是巨大的,史無前例。
?。ǘ╅L壽水平達歷史新高
長壽水平是衡量人口健康素質的指標之一,指80歲以上人口占60歲以上人口的比重。這個比例越高,標志著人口的壽命水平越長,健康素質越高。不同時期的資料顯示,陜西人口長壽水平總體呈上升態勢,同時又表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1953—1964年是國民經濟逐
漸恢復時期,長壽水平平穩上升;1964—1982年經過五年自然災害后期和“文革”等天災人禍,長壽水平略有下降;1982年至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社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長壽水平直線上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達到8.78%的歷史最高水平。
(三)嬰兒死亡率大幅下降
嬰兒死亡率表示每年每千名出生中不滿周歲嬰兒的死亡數。這是一個敏感的死亡指標。據記載,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嬰兒死亡率很高,大約在170‰左右。解放后的幾十年,由于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健全組織,培訓人員,推行新法接生和住院分娩,孕產期保健的加強和兒童計劃免疫的普及,防治嬰幼兒傳染病、常見病和多發病力度加強,大力改善醫療衛生保健設施和條件,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據陜西省衛計委數據,2001年嬰兒死亡率降至31.69‰,2010年嬰兒死亡率為11.9‰,到了2015年降為6.75‰,2018年全省嬰兒死亡率再次降低為2.96‰。
(四)人口死亡率穩定在較低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前,陜西人口的死亡率一直處在20‰左右的高水平線上,嬰兒死亡率高達200‰,人口大變動時期甚至更高。
新中國成立以后,伴隨陜西經濟、社會以及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陜西人民物質、精神生活日益豐富,醫療衛生保健狀況普遍改善,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1‰左右降低到2018年6.24‰的低水平,降低了4.76個千分點,處于相對穩定的低死亡水平。
二、人口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人口文化素質是人口質量的核心內容,也是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標志,陜西作為文化大省十分重視科教工作,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城鄉居民的受教育意識增強,陜西人的文化素質顯著提高。
(一)每十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快速增長
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人口為500.1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教育程度人口為592.12萬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為1380.48萬人;具有小學教育程度人口為864.02萬人。同1964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教育程度人口是970人上升為13197人,增長了13.6倍;具有高中教育程度人口由8810人上升為15624人;具有初中教育程度人口由21720人上升為36425人;具有小學教育程度人口由36640人下降為22798人。
歷年人口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和1‰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省具有初中及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始終保持增加態勢,尤其是每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2015年是1964年的25倍,是各類文化程度人口中增長速度最快速的。在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陜西每十萬人擁與大專及以上人口10556人,排位全國第七,反映出陜西擁有的高學歷人才是較多的。
?。ǘ┢骄芙逃晗尢岣?/span>
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發展,陜西各級各類教育發展迅速,尤其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人口覆蓋率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全面覆蓋,人口受教育程度結構的重心逐步上移,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文盲半文盲為重心到1982年的小學程度為重心再到2010年的初中文化程度為重心,2010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已經占到70.6%。由此陜西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也從1964年的3年到1982年的5年再到1990年的7年,從2000年的7.2年到2010年的8.7年,接近初中三年級的水平。
?。ㄈ┪拿ぢ蚀蠓陆?/span>
解放前,陜西人口是以文盲半文盲為主的文化結構,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72.63%。解放后,隨著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以及掃除文盲措施的有力實施,陜西人口的文化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文盲半文盲人口迅速減少,改變了歷史上以文盲半文盲為主的文化結構。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陜西12歲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為60.68%,到1982已經下降到33.21%,18年時間文盲率降低了27個百分點,1990年代以來,文盲率持續下降,1990年降至25.12%,2000下降到7.3%,2010年再次降低為3.74%,2015年降至1.34%的歷史最低水平。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