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砥礪奮進 外貿經濟大跨越
來源: 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19-08-28 19:00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八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對外貿易實現跨越式增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陜西按照國家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經濟建設中心,穩抓西部大開發政策紅利,依托“一帶一路”規劃平臺,在洪荒中起步,苦練內功,聚集優勢,開拓創新,兼容并蓄,奮進中成長,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對外貿易跨越發展,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ㄒ唬┻M出口總量不斷攀升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在處于封閉半封閉的計劃經濟時期,陜西交往的國外客商較少,對外經濟以出口貿易為主,出口方式單一、總量很小。1950年陜西出口額僅為133萬元,1977年陜西出口額為0.03億美元。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門打開,國際關系趨向緩和,國際交往逐漸增多,為陜西帶來新的經濟發展動力。1981年出口實現168.9%的增長,成為歷史上增長最快的一年。1986年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49.3%,創下歷年進出口增速最高值。1992年陜西進出口突破10億美元。2010年,陜西進出口總值達到120.83億美元,突破百億大關。2018年,陜西進出口總值530.85億美元,增速達到32.1%,速度列全國第三位,出口總值以27.8%的增速位列全國第四位。
2018年,陜西實現進出口總值比1978年增長4460.9倍,年均增長23.4%。1978年至2018年,陜西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3040.07億美元,其中,出口累計1714.24億美元,進口累計1326.86億美元,新中國成立70年間外貿進出口實現跨越式增長。
?。ǘ┏隹诋a品類別更加豐富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950年,陜西開始經營外貿業務,省級外貿公司自1952年開始出口數量極少的輕紡產品。對外開放初期,陜西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出口產品則由工礦產品以及農副產品兩大類的單一商品作為支撐,其中工礦產品以紡織品類居多。1978年農副產品和紡織品兩類商品占比高達97.4%,至1992年之前占比均超過了50%。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陜西以農副產品和紡織品為主的單一商品出口紅利減弱,市場驅動產業轉型升級,陜西不斷突破自身外貿結構,秉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1999年,商品機械產品類出口占比達到29%,首次超過紡織品類,并逐漸形成由包括機電產品、航空航天、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等多類別、科技含量高的出口新模式。2001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總值的8.3%,2002年,機電產品進出口總值達到11.41億美元,占進出口總值的51.3%,2010年占比達到38.7%。陜西逐漸形成了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導,涵蓋農副產品、機械設備及零件、礦產品、醫療器具及零件等多層次多品類的出口商品架構。到2017年,出口主要產品超過100種,包括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存儲器、果蔬汁、深加工的礦產品、汽車、醫療儀器及器械等。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為陜西進出口帶來了持續的發展動力,電子技術、計算機與通信、材料技術、航空航天、生命科技等產品均日臻成熟。2018年,高新技術產品以30%的高增長為陜西帶來1657.4億元的出口額,出口占比達到61.5%,支撐作用愈加凸顯。
?。ㄈ┩赓Q主體不斷多樣化
1995年之前,陜西外貿主體結構主要以國有外貿企業為主,呈現“一家獨大”,隨著外貿經營權的全面下放,外貿經營者實行備案登記制后,陜西外貿主體格局呈現多樣化發展,外商投資企業快速增長,集體、私營和個體等非國有內資企業迅速崛起。國有企業進出口下降,私營、外資企業進出口大幅增長。1993年,全省國有企業進出口總額10.57億美元,占全省進出口總額的84.5%,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1.72億美元,占13.8%。到2010年,陜西的外企、國企和民企進出口占比分別為41.9%、36.6%和21.4%。2018年,全省國有企業進出口45.77億美元,占8.6%,比1993年下降75.9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365.64億美元,占68.7%,比1993年大幅上升54.9個百分點;私營企業進出口119.37億美元,占22.5%,比1998年提高22.4個百分點。
(四)外貿分布方式逐漸優化
20世紀80年代,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貿易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陜西一般貿易地位明顯,加工貿易所占比重較小。進入90年代,加工貿易發展十分迅速,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是勞動力成本比較優勢的成果,對推動經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陜西貿易方式形成以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為主導的對外貿易方式。2001年,一般貿易占比高達84.6%,2010年,加工貿易已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36.2%,到2014年,加工貿易以56.1%的占比首次超過一般貿易,并持續保持進出口貿易的支柱地位,2018年,加工貿易依然保持28.3%的增速,占比更是高達63.4%。
除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之外,其他外貿方式同樣活力十足。隨著西安2個綜合保稅區、2個出口加工區、1個保稅物流中心等區域功能的不斷完善,政策優勢的支持和便利的通關功能,使保稅監管場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在陜西異軍突起,為陜西對外貿易注入了新鮮血液,發展潛力巨大。2011年西安綜合保稅區設立,陜西建立中國首個內陸港。2013年,“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打通”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一條“黃金通道”。2017年,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成立。2018年,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增長83.9%,進出口總額達到365.98億元,是2010年的26.9倍,年均增長50.9%。這一項項舉措都將陜西推向了對外開放的快車道,對外貿易活力持久。
?。ㄎ澹┦袌龆嘣瘧鹇酝七M顯著
從1975年開始,陜西獲準直接與9個國家出口商品的發運和結匯。1978年,陜西與1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進出口貿易。截止2018年底,越來越多元化的對外開放,與陜西有197個國家和地區成為進出口貿易伙伴,遍及五大洲,真正實現了貿易全球化,并建立了臺灣地區、韓國、香港地區、美國和日本五大貿易伙伴的牢固體系。2018年,五大貿易伙伴進出口占全省進出口總額比重達到69.4%。臺灣地區和韓國進出口總額最高,分別實現674.91億元和673.25億元,共占進出口總額的38.4%,進口也同樣位居首位,進口額達580.5億元,占進口總額的40.5%;而出口方面,則是香港地區占比最高,出口總額實現614.42億元,占出口總額的29.6%。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陜西,努力發揮“一帶一路”的核心樞紐區位優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18年,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均保持貿易往來,實現進出口318.79億元,占進出口總額的11.7%。
二、利用外資“質與量”齊進,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初期,身處內陸的陜西外商投資發展較為緩慢。1983年利用外商投資首次進入陜西,當年設立了兩家外商投資企業,分別是長安尼龍拉鏈廠、西安金花飯店,實現了陜西外商投資零突破。1985年,合同外資4.28億美元,增速高達27723.4%,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34.1%。陜西外商投資從無到有,到1988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億美元大關,達到1.80億美元,與1983年相比,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72.8%。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后,陜西和全國一樣,思想得到大解放,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邁的更快。陜西提出了“大中小項目一起上,省地市縣一起上,一二三產業一起上”的利用外資方針,標志著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利用外資進入快車道。1993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2億美元大關,達到2.34億美元;1994年,簽訂合同項目數達到歷年最高444項;200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式實施,陜西形成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格局,政策的穩定、中東西部投資與貿易洽談會的承辦等帶來外商投資的穩步增長。2004年,合同外資突破十億美元大關,達到10.49億美元;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突破十億美元,達到11.95億美元。
越開越大的陜西大門,越來越多的優惠政策,讓企業看到陜西愈加優化的投資環境。2018年,陜西以愈加優化的外資環境,始終保持利用外資活力,簽訂合同項目數283個,合同外資53.77億美元,實際外資68.48億美元,與1983年陜西剛有外商投資相比,項目個數增加了兩個數量級,合同外資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增長653.3和27392倍,年均分別增長20.3%和33.9%。到2018年,陜西形成了外資企業為主導,制造業作支撐,53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的外商投資體系。外資企業在合同外資方面占比75.7%,較2008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制造業占合同外資的66.1%,較2008年提高32.7個百分點。房地產業、金融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同樣助益于外商投資發展。2018年,陜西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伙伴關系,世界500強企業有100多家在陜落戶。
三、對外經濟合作、對外直接投資方興未艾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一項新興對外合作。1981年,全省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開始起步,國家建設部下達陜西省建筑總公司承建喀麥隆會議大廳項目。近年來,陜西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而逐步成長,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合作國家與地區逐步增多,日益顯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意義。對外經濟合作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對外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對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帶動設備、技術、勞務和產品出口,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陜西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0.58億美元,比1986年增長202.9倍,年均增長18.1%;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完成營業額26.55億美元。
新世紀以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大力實施、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陜西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有力地推動了省內有實力的企業在全球范圍優化配置資源,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推動所在國的經濟發展與繁榮。當前,全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重大對外戰略,推進全省優勢產能走出去,對外投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更趨成熟和理性,結構更加優化,質量明顯提升。2018年,全省共有31家企業與世界多個國家開展投資合作、跨國經營,主要集中在資源、能源、租賃、商務服務和批發和零售等領域。全省實際對外投資6.47億美元,主要分布在香港、吉爾吉斯斯坦、澳大利亞等地。
新中國成立70年,陜西對外貿易經歷了曲折艱難,也創造了輝煌成績,但是距離貿易強省依然還有漫長的路,粗放型的貿易增長方式仍未扭轉,未來對外貿易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強筋壯骨才能更好扛大梁。七十年是里程碑,也是新起點,我們要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抓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促進陸空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加快構建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做強樞紐優勢,強化門戶功能,提升各類資源聚集輻射能力,大力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為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貢獻陜西力量。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