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據 > 最新發布

波瀾壯闊七十載 投資建設鑄輝煌

來源: 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19-08-21 19:00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五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省按照國家戰略部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固定資產投資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改變了三秦大地落后面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圍繞穩增長、調結構、補短板、惠民生的總體要求,精準擴大有效投資,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固定資產投資呈現規模、結構和效益同步發展的良好態勢,有力支撐了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一、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拉動經濟社會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是投資規??焖僭鲩L的70年。1953-2018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長,建成了一大批重點項目,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能力得到擴大,經濟結構和生產力布局持續改善。

 

  (一)改革開放前,固定資產投資經歷了兩次建設高潮

 

  新中國成立初期,三秦大地百業待興。國民經濟建設進入全面恢復階段,陜西成為國家重點投資和建設的地區之一,一批骨干項目、重點項目和配套項目拔地而起,帶動全省進入項目建設高潮。全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陜西占24項,居全國第二,建成了一批機械、煤炭、電力、紡織及國防等基礎工業項目,改變了陜西工業極為薄弱的局面。

 

  1970年“三線建設”全面鋪開,陜西再次成為全國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全省400多個項目得到國家投資,逐步建立了以軍工、機械、冶金、紡織等為主的支柱產業體系,為工業經濟奠定了雄厚基礎。這一時期的陜西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國家投資,1953-1978年,全省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7.83億元,年均增長14%。

 

  (二)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實現跨越式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乘著改革的東風,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呈現跨越式發展。1979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為21.16億元,1990年跨上百億臺階,達到103.72億元;2003年跨上千億臺階,達到1278.72億元;2011年跨上萬億臺階,達到10023.53億元。1979-2012年,全省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190.24億元,年均增長20%。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投資開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2013-2018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4%。固定資產投資呈現波動中發展的特點,增速由2013年的24.1%回落至2015年的7.8%2016年增長12.1%,2017年增長14.4%,2018年增長10.2%。

 

  二、投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省在擴大投資總量、增強經濟發展規模的同時,加快推進投資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省持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結構更優化的新格局。

 

 ?。ㄒ唬┐蚱聘叨燃许椖繘Q策方式,投資主體向多元化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投資決策權高度集中在政府。1978年,全省國有經濟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高達84.5%,非國有經濟投資占比僅為15.5%,其中集體經濟投資占比9.4%,個體經濟投資占比6.1%。國有投資占據主導地位,投資主體較為單一。隨著改革開放持續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投資主體向多元化發展。1979-2018年,全省非國有經濟投資年均增長24.3%,高于國有經濟投資增速6.4個百分點。2018年,全省非國有經濟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到60.1%,其中混合所有制經濟投資占55.2%,港澳臺和外商投資占2.1%,個體投資占1.9%,集體經濟投資占0.9%。

 

  (二)打破單一融資渠道,資金來源向多渠道拓展

 

  改革開放以前,投資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國家財政預算撥款。1952年,全省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資金占93%,自籌資金占比僅為7%。隨著投融資管理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項目建設依靠國家財政撥款的單一融資渠道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企業自籌資金為主體、國家財政撥款、銀行貸款、利用外資等多種渠道并存發展的新格局。2018年,全省投資資金來源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占比4.9%,比1952年下降88.1個百分點;自籌資金占比66.6%,比1952年上升59.6個百分點;國內貸款占比11%,債券、利用外資及其他資金來源合計占比17.5%

 

 ?。ㄈ┐蚱贫a獨大的產業格局,投資結構更加優化

 

  改革開放以前,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集中在重工業、基礎工業項目。1978年,全省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1.565.832.7,第二產業投資占據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投資占比偏低,發展滯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全省著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一是繼續堅持“工業強省”戰略,堅持穩能源、促化工、興電子、強制造、擴新興、優傳統,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投資規??焖僭鲩L,果業、畜牧業、設施農業、茶葉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三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社會事業投入力度,第三產業投資規模不斷壯大。2018年,全省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6.12469.9,第三產業比重大幅提高,“三、二、一”的產業格局不斷鞏固。

 

  三、投資建設碩果累累,帶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ㄒ唬┕I建設成就輝煌,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

 

  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工業基礎極為薄弱,全省只有少數設備簡陋、技術落后的加工工業和修理業,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只有7776萬元。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陜西工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產業體系。改革開放后,全省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規模迅速壯大,特別是省第十次人代會提出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以來,全省做大做強能源工業、裝備制造等支柱產業,高技術產業、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加速聚集,工業體系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能源化工產業向高端化發展。能源工業是全省經濟的支柱產業,1979-2018年,全省能源工業投資以年均17.9%的速度增長,陜北地區成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延長石油集團、陜煤集團先后進入世界500強,全省成為西部地區唯一擁有2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省份。特別是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以來,全省積極適應變化,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先后實施了延安180萬噸/年甲醇及深加工、煤炭分質清潔高效轉化示范項目、靖邊能化園區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一期填平補齊工程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大力發展煤電一體化、煤化一體化、油煉化一體化“三個轉化”,推動全省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強省轉變。

 

  裝備制造業取得長足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全省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逐漸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裝備制造業體系和產業集群。特別是近年來,全省圍繞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重點發力,裝備制造業得到長足發展。2011-2018年,全省裝備制造業投資以年均20.4%的速度增長,一大批高端裝備制造項目落地。20124月,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外資單體項目——三星電子高端存儲芯片項目落戶西安,一期投資70億美元;20178月,三星再次投資70億美元,建立閃存生產線二期項目,預計建成后規模是一期項目的1.5倍。投資280億元的CEC·咸陽8.6代液晶面板項目投產,愛生無人機產業化建設、西安寶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比亞迪年產10萬輛整車項目進展順利,帶動全省裝備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

 

 ?。ǘ┗A設施建設成就顯著,運輸保障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鐵路通車里程只有447公里,公路通車里程1908公里,交通成為嚴重制約全省經濟發展的“瓶頸”。改革開放以來,全省搶抓中央支持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著力補齊發展短板,交通運輸建設突飛猛進。1979-2018年,全省交通運輸郵電業投資以年均19.9%的速度增長,綜合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加快,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運輸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

 

  公路建設突飛猛進。1979-2018年,全省公路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速高達25%。1979年全省第一條高等級公路——西安至三原一級公路規劃建設,結束了全省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拉開了高速公路建設的序幕。截至2018年底,陜西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5475公里,其中國家高速公路4965公里,省級高速公路510公里,連通98個縣、區,打通22個出省通道,4條高速通道穿越秦嶺連通陜南,2條高速通道連接陜北,14條高速通道通江達海,構筑起與周邊中心城市的“一日交通圈”。2018年,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0.9%,吳起至定邊、陜甘界至隴縣、柞水至山陽、寶雞過境涼泉至茍家嶺和潘家灣至涼泉等5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鐵路建設成就斐然。1979-2018年,全省鐵路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15.1%。19567月,舉世聞名的寶成鐵路建成,結束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歷史,同時也是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先后建成了襄渝、西康、包西、太中銀等鐵路干線,新建了亞洲第一大客運站——西安北客站等。2018年,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速高達36.4%,鐵路建設規模突破1800公里,銀川至西安高鐵建設順利推進,西安至延安高鐵開工建設,西安至十堰、西安至安康、延安至榆林高鐵前期工作加快推進。西安北至機場城際鐵路即將投入使用,西安至韓城、閻良至機場、機場至法門寺、西安至法門寺等城際鐵路加快前期準備工作,西安北站高鐵直達省會城市及直轄市已增加到24個,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鐵路網規劃和“一核、雙環、六輻射”的關中城際鐵路網加快形成。

 

  航空運輸建設蓬勃發展。1979-2018年,全省航空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25.5%1991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建成投運,成為我國六大區域性航空樞紐之一,以及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障能力最強的干線機場和國際定期航班機場。2012年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投運,目前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正在積極推進。加快省內支線機場建設,榆林機場、漢中機場擴建加快,延安南泥灣機場建成投運,以西咸機場為核心,榆林、延安、漢中3個百萬級機場為支撐,其他支線機場為輔助,多個通用機場為補充的“1+3+N”的機場布局正在逐步形成,為全省追趕超越和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郵電通信業日新月異。1979-2018年,全省郵電通信業投資年均增長22.5%,實現了從落后技術向數字化、寬帶化、信息化的轉變,為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省三家基礎電信企業電信業務總量累計完成2214.2億元,同比增長165.2%,一批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項目開工建設。全省郵政、快遞企業業務總量累計完成138.88億元,同比增長19.4%,建成各類郵政營業網點8366處,快遞服務營業網點6562處。圓通速遞西北轉運中心二期項目建成,中國移動西北大區物流中心、中國郵政西安郵件處理中心、西北(西安)航空電商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ㄈ┟裆聵I大步邁進,城鄉面貌明顯改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陜西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全省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資力度,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

 

  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間民生支出累計達14777億元,年均增長15.8%,是“十一五”的2.7倍。2018年,全省各級財政共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29.3億元,整合貧困縣涉農資金189億元,重點支持貧困縣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改造農村薄弱學校1288所,分級診療覆蓋90%的縣級醫院和70%的鄉鎮衛生院。水利投資302.59億元,其中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投資107.1億元。農村飲水工程投資34.4億元,建成工程6183處,解決和改善了594.2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3%35個省級重點示范鎮投資118.34億元,31個文化旅游名鎮投資43.61億元,實現旅游人數2875.77萬人次,同比增長21.2%,旅游綜合收入142.23億元,同比增長24.8%。

 

  城鄉居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十八大以來,全省累計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74.66萬套,改造各類棚戶區112.25萬套,累計發放租賃補貼86.4萬戶,完成投資3186.26億元。2018年,全省棚改開工20.28萬套,開工進度居全國第二。自2009年被納入全國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省份以來,全省先后投入98.96億元,累計改造農村危房91.83萬戶。2018年,全省實施農村危房改造8.03萬戶,有效改善了農村貧困農戶居住條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成投資247.21億元,89.2%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創建了1447個美麗宜居示范村,農村環境面貌不斷提升。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