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陜西能源砥礪奮進 鑄就輝煌
來源: 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19-08-20 19:00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四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能源產業從積貧積弱邁向繁榮富強,砥礪奮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能源消費由粗獷式發展為精細化,特別是煤化工行業邁入國際一流水平。原油、天然氣產量穩居全國第一,原煤成為全國三個支柱省份之一,陜西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
一、能源消費多樣性變遷,彰顯生活水平翻天覆地
用電量高速攀升見證人民生活改善。普通家庭生活用能變遷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真實寫照。新中國剛成立百業待興,能有一盞照明用的電燈是很多家庭的夢想,在改革開放初期我省農村家庭限電停電仍是司空見慣,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電視、洗衣機、電冰箱等各種大小家用電器逐步進入居民生活。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指出,“空調擁有量和經濟水平密切相關”。邁入二十一世紀后空調、電腦飛入尋常百姓家,家用電器的迭代更替見證了居民生活水平質變歷程。同時第三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用電設施大規模增長。2018年全省城鄉居民用電量259.31億千瓦時,比1986年增長51倍;第三產業用電量310.06億千瓦時,增長21倍。
燃氣化大幅躍升見證用能方式改進。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期,蜂窩煤是我省城鎮居民做飯取暖必備物品,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石油工業發展,城鎮居民逐步使用上了瓶裝液化石油氣,但農村居民仍主要使用柴和秸稈做飯取暖。九十年代末期,我省天然氣開采步入新階段,西安成為全省首個居民使用管道天然氣的城市。自2000年以后,大中城市逐漸實現了天然氣管道化,不僅提高了生活質量,也凈化了環境。目前,我省市級以上城市均實現了天然氣全覆蓋,大中城市服務行業的烹飪和取暖氣化率也大幅度提高。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天然氣消費從無到有,邁入2000年以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實施鐵腕治霾政策后,我省大力推進煤改氣工程,天然氣消費量再次突破歷史高點,2018年全省天然氣消費量105億立方米,占全省能源消費比重10.6%。
用油量成倍增長見證私家車時代來臨。汽車消費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東風、上海和紅旗三大品牌汽車的投產成為國人的驕傲,汽車在那個年代是普通居民遙不可及的夢想,進入2000年以后中國汽車消費呈現了爆發式增長,2009年我國一舉成為全球第一的汽車消費大國,2018年我國汽車消費占全球銷量30%。伴隨著共和國成長的腳步,2000年以后陜西也步入汽車消費快車道和黃金期,2007年全省機動車保有量突破100萬輛,2018年達到753.46萬輛。伴隨著私人車輛增加,城市公共交通快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性日益增強,2018年全省汽油、柴油消費量分別達到298.34萬噸、400.54萬噸,比2000年分別增長1.9倍、3.3倍,比1980年分別增長15.9倍、43.1倍。
二、能源生產跨越式發展,彰顯全國生產基地地位
從新中國成立到七十年代初期,我省能源生產主要產品是原煤,產量占到能源生產總量的99%以上,為新中國的初級工業化提供了動力源。隨著陜北地區特大煤田和油氣田的相繼發現,陜西能源生產蓬勃發展,逐步確立全國能源重要生產基地的地位,為全國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運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原煤產量穩居全國第三。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煤炭大多采用手工開采,1949年產量僅有43.60萬噸標煤,煤炭占據能源生產總量的絕對主導地位。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行,陜西工業規模迅速發展,能源需求擴大。“一五期間”銅川礦區的三里洞煤礦正式投產,是西北第一個現代化礦井。從1965年到1979年陜西以開發渭北煤炭資源為重點,擴建銅川礦區,在韓城、蒲城、澄城三個縣新建礦井。1982年陜西發現神府特大煤田,神華集團和榆林地方大型煤礦相繼建成,陜西煤炭生產迎來新一輪增長期。邁入二十一世紀后陜西先后整合了全省多家煤礦企業,對全省優質煤炭資源地區實施改擴建,陜西擁有了多個年產千萬噸煤炭產能的企業,煤炭生產步入了黃金期。2018年全省原煤產量達到44838.89萬噸標準煤,是1949年的1027倍。在煤炭工業的支撐下,我省火力發電、水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煤炭化工等行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石油產量邁入全國第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管理總局把我省陜北地區作為石油勘探重點地區,50年代陜西擁有探井、生產井169處,但年產量不到5000噸。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省石油開采步入高速增長期,從1978年到2000年,全省原油生產量從8.60萬噸標準煤一舉攀升至808.30萬噸標準煤。近年來,隨著石油開采技術的不斷發展,我省實行了大規模技改后,原油產量成倍增長,2017年陜西原油產量超越黑龍江居全國第一位,2018年達到5031.53萬噸標煤,比1978年增長584倍。石油勘探、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全產業鏈布局全面完成,石油工業成為我省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
天然氣實現跨越式發展。上世紀90年代以前,受經濟發展條件限制陜西天然氣開采利用方面基本屬于空白,在開采石油等能源過程中伴生的天然氣僅有少量用于企業自用。1991年末在陜北靖邊、橫山一帶探明1200平方公里我國陸上最大整裝氣田,1997年6月靖邊至西安天然氣管道工程通氣點火,標志著陜西天然氣正式步入大規模開發利用階段,1997年至2000年,短短四年間產量由11.66萬噸標煤跨越式增長到256.22萬噸標煤。2000年至2014年期間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2015年以后天然氣年產量保持穩定,2018年天然氣生產量已達到5713.23萬噸標煤,比1997年增長489倍。
電力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電力生產見證了陜西經濟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陜西修復了被國民黨軍隊破壞的發電設備,并擴建了一些小發電機組,1949年全省年發電量僅有0.3億千瓦時。1952年和1956年,我省先后在西安開工建設灞橋、戶縣熱電廠,1959年為配合寶成電氣化鐵路建設,開工建設寶雞發電廠,到1965年全省發電量14.48億千瓦時。1966~1978年,陸續開工并建成了渭河、略陽、秦嶺、韓城、延安發電廠和石泉水電廠,這些新建電廠設備大部分由國內制造,改變了50年代完全依靠進口國外設備的局面(引用自陜西電力工業志),到1978年全省發電量66億千瓦時。改革開放以后,陜西開始了以建設大型電廠為重點的新時期,我省火力和水力發電建設并舉,電力裝機容量不斷擴大,電力對全省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截止2018年末,全省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350萬千瓦時,比1949年增長8358倍?;鹆Πl電裝機容量3860萬千瓦時,水力發電裝機容量從無到有,2018年達到383萬千瓦時。2018年全省發電總量1855.59億千瓦小時(含自備電廠產量),比1949年增長6627倍。
三、能源消費結構躍變,彰顯工業化輝煌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煤炭長期占據我省絕對能源消費品種,自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工業全產業鏈逐步完善,居民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對能源總量和品種的需求快速提升,陜西能源消費從較為單一的煤炭逐步過渡到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能源等多種類型,能源消費總量高速增長,消費結構發生質變。2018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12900.38萬噸標煤,比1978年增長10倍。每萬人能源消費量由1978年的0.42萬噸標煤增加到2018年的14.59萬噸標煤,增長32倍。
全社會能源消費中,天然氣和水風光發電比重大幅上升。2018年能源消費總量中,煤品消費量9643.84萬噸標煤,占全省比重74.8%,較1978年降低了8.8個百分點;油品消費量1083.73萬噸標煤,占8.4%;天然氣從無到有,2018年消費量達到1364.83萬噸標煤,占10.6%;近幾年,水風光等清潔能源發電快速發展,2018年達807.98萬噸標準煤,占6.3%,較1978年提高了1.7個百分點。
終端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比重快速下降。改革開放以來,從1985~2018年煤炭在終端消費中所占比重從62.3%快速下降至34.4%;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消費比重從37.7%不斷攀升至63.6%。1985年電力消費占24.3%,石油占8.4%,其他能源占5.0%;到2018年,電力的比重上升到43.9%,石油上升到11.4%,天然氣占到8.3%。
能源深度利用中,煤化工領域邁入國際領先水準。陜西是全國產煤大省,多年以來在煤炭深度開發和利用方面一直處于空白期,在歷經“十一五”時期的“跨越發展”、“十二五”時期的“轉型升級”和“十三五”時期的快速發展后,陜西已經構建了原煤—汽油、柴油;原煤—蘭炭—電石或鐵合金—金屬鎂;原煤—蘭炭—煤焦油—清潔燃料油;原煤—甲醇—烯烴或醋酸等多類型循環產業鏈。陜西在煤化工領域已經邁入國際領先水準,2018年終端能源消費中陜西煤炭用作原材料的比重達到41.4%。
四、節能降耗聚力推進,彰顯生態文明成果豐碩
早在200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發展理念,生動形象地闡明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社會經濟發展較快,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能源消費急劇增加,特別是“十五”時期,由于強調經濟快速發展,忽視了能源的利用效益,我省在有效利用能源方面有所欠缺。為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我省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節能降耗的方針政策,強化全民能源憂患意識和節能意識,狠抓治污減霾,深入實施“鐵腕治霾、保衛藍天”行動,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任務,節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能源利用效益大幅提升。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是反映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比例關系的指標,彈性系數越小,表明能源利用效益越高?!笆濉睍r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最高的2001年達到1.75,最低的2005年也達到1.08。“十一五、十二五”時期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不斷提高能源利用率,2015年彈性系數下降到0.56?!笆濉睍r期,全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2018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下降到0.36。
節能降耗目標超額完成?!笆晃濉⑹濉逼陂g,我省節能降耗的目標是單位GDP能耗下降20%和16%,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按照目標要求狠抓節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省企業和居民節能意識明顯增強,分別比“十一五、十二五”兩個五年計劃目標任務下降率均超額完成0.3個百分點?!笆濉逼陂g單位GDP能耗目標任務是下降15%。2016年我省單位GDP能耗下降3.83%,2017年下降4.19%,2018年下降4.88%,三年累計下降12.35%。三個年度均超額完成了年均下降2.8%的節能降耗目標。
“十二五”期間我省以年均7.2%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支撐了年均11%的GDP增長,能源消費平均增速比“十一五”下降1.9個百分點?!笆濉逼陂g我省能源消費總量需控制在1.389億噸標準煤,年均增長3.45%。到2018年能耗累計增量進度為54.9%,不超出前三年60%的進度控制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并按要求制定了《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我省根據國家四部委印發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制定陜西綠色發展指標體系,開展了各市(區)級評價考核工作并向全社會公布考核結果,督促引導各級地方政府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