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據 > 最新發布

七十載風雨砥礪奮進 譜崢嶸發展壯麗史詩

來源: 統計局 發布時間: 2019-08-12 19:00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

 

  70年在悠悠歷史長河中雖是滄海一粟,但對中國和中國人民而言,卻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程。70年來,陜西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帶領下,自強不息,砥礪前行,跨過無數艱難險阻,用辛勤的雙手譜寫三秦大地發展史上的壯麗華章,用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創作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由弱到強的滄桑巨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三秦大地滿目瘡痍,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的70年間,這里經歷滄桑巨變,陜西走過一條從貧窮到富強的不平凡之路。

 

  地區生產總值是反映地區經濟發展成果最具綜合性的指標。七十年間陜西生產總值經歷從兩位數到兩萬億的巨變。1952年陜西省生產總值僅12.85億元,到1981年,躍上了百億元大關,達到102.09億元;又經歷了14年,至1995年,躍上了千億元大關,達到1036.85億元;之后經過6年至2001年躍上了兩千億,2004年躍上三千億,2006年躍上四千億,2007年超過了五千億元。到2010年,跨入“萬億俱樂部”,達到了10123.48億元,至2017年,突破兩萬億大關,達到了21898.81億元,2018年陜西省經濟總量達到24438.32億元。從陜西占全國的份額來看,1952年陜西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1.9%,到2018年提高至2.7%,提高了0.8個百分點,經濟總量在全國31?。ㄊ小^)中居第15位。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陜西人均生產總值僅為85元,到2018年達到63477元。期間,歷時36年于1988年邁上千元臺階,又經過17年,到2005年邁上萬元臺階,達到10674元,而后以每2310000元的增量,于2009年、2011年、2013年、2016年邁上2萬、3萬、4萬和5萬臺階。1952年至2018年陜西人均生產總值名義增長了745.8倍。按世界銀行劃分標準,陜西已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地區躍升至中等收入地區行列。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1952年陜西人均生產總值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1.4%,2018年相當于全國的98.2%,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階段特征各異的發展時期

 

  70年來,陜西經濟總量快速增長,2018年陜西GDP1952年名義增長了1900.8倍。分階段來看,呈現出不同時期的特征。

 

 

  一是波折中前行的開始時期。1952年到1978年,即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之前,從百廢待興恢復期到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動蕩發展,陜西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8%,其中1961年增長速度為-33.4%1969年增長速度達45.2%,大起大落,無穩定性可言,陜西經濟在波折中前行。

 

  二是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摸索發展。改革開放以后,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開放沿海口岸城市,成立經濟特區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激活了人民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活力,三秦大地的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1979年至1992年,十四年間陜西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快于改革開放前的年均增速,期間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年至1991年治理整頓的不同階段。

 

  三是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騰飛發展。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推進。邁入21世紀,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陜西經濟在這一歷史時期,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增長速度明顯加快,1993年至2018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4%,其中,2008GDP增速達到16.4%。近年來,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陜西經濟穩定增長。

 

由弱漸強的三次產業

 

  新中國成立之初,陜西發展基礎薄弱落后,主要以落后的農業生產為主,工業和服務業十分薄弱。經過70年的發展,隨著宏觀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1952年陜西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是8.40億元、1.92億元和2.53億元,截至2018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830.19億元、12157.48億元和10450.65億元,較1952年分別名義增長了216.9倍、6331.0倍和4129.7倍。第二產業增長最快,第三產業增速其次,第一產業增速較低。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65.4:14.9:19.7,優化為2018年的7.5:49.7:42.8,第一產業占比下降了57.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提高了3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高了23.1個百分點。由過去“一、三、二”的產業結構,優化為目前的“二、三、一”的結構,產業結構優化成績顯著。

 

 

  一產基礎不動搖,結構優化更均衡。70年來,陜西農業總體發展平穩,年均增長4.1%。新中國成立后,在土地改革的基礎上,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初期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受落后的生產技術方式影響,農業受氣候災害等自然因素影響增長波動較大;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2000年以后農業增加值平穩增長。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65.4%開始逐步下降,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下降至30.5%,到1996年下降至20.6%,2006年下降至10.2%,近十年來,占比緩慢下降至10%以下。盡管農業占比逐步降低,但農業的基礎地位始終沒有動搖。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解決龐大人口的溫飽問題,1958年提出了“以糧為綱”的號召。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糧食產量大幅提高,農副產品供應逐漸豐富,農業內部結構逐漸優化,農業抗風險能力也大大提升。

 

 

  二產迅速發展,占據半壁江山。新中國成立后,陜西第二產業發展迅速,1953年至2018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5%,2018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9.7%,較1952年提高了34.8個百分點,占據陜西經濟半壁江山。新中國成立初期,陜西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在國家“一五”、“三五”、“四五”計劃實施中,陜西逐漸建設了煤炭、電力、機械、電子、國防工業等重點項目。特別是60年代末到70年初陜西“三線建設”的推進,大大激發了經濟增長的活力,為陜西工業化建設打下重要基礎。其中1969年至1971年三年陜西經濟年均增長28.9%,第二產業年均增長64.7%,也對陜西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改革開放之后,特別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得益于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陜西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能源化工產業引領第二產業快速增長,陜西經濟實現騰飛。1992年到2014年陜西第二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2010年增速達到18%,第二產業占比于2012年達到峰值55.9%。

 

 

  三產全面發展,邁向現代服務業。新中國成立后,陜西第三產業取得了顯著發展,年均增長9.8%2018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2.8%,比1952年提高了23.1個百分點。新中國成立之初,陜西第三產業以商業、交通、居民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集中在大中城市,規模很小且非常落后。新中國成立初期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年均增長5.8%。到1978年第三產業占比也僅為17.6%。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陜西第三產業迅速發展,1978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12.5%。第三產業占比于2001年達到峰值43.2%,而后因第二產業增長快于第三產業,占比有所回落。近年來,第三產業增長平穩,占比達40%以上。70年來,鐵路、高速公路乃至高速鐵路建設引領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商貿、住宿、餐飲、金融等傳統產業不斷升級,依托歷史自然的雄厚基礎,科教、文化、旅游等產業優勢日益顯現。陜西第三產業也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不斷邁進,吸納更多勞動力,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增強。

 

 

逐步優化的投資消費結構

 

  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動力。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最終消費支出由195212.81億元,增長為2018年的9675.25億元,名義增長754.3倍;資本形成總額由19522.01億元,增長為2018年的14414.84億元,名義增長7170.6倍。從二者的比例來看,資本形成率(即投資率)波動上升,最終消費率(即消費率)波動下降,陜西經濟由新中國成立初的消費驅動逐漸轉變為如今的投資驅動。最終消費率由1952年的99.7%下降至2018年的44.2%,下降了55.5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率由1952年的15.6%提升至2018年的65.8%,上升了50.2個百分點。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以解決人民生活基本需求作為首要任務,而后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投資的推進,消費和投資結構逐步優化。

 

 

城鄉居民消費增長 結構逆轉

 

  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間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來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由1952年的9.94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1649.59億元,名義增長了165.0倍;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由1952年的2.56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5419.08億元,名義增長了2115.8倍。農村和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占全部居民消費支出的結構關系也由1952年的79.5:20.5,轉變為2017年的23.3:76.7,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占比提高了56.2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增長快于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以及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是由于農村居民向城鎮流動遷移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快于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兩方面因素共同影響。

 

 

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 差距猶存

 

  居民消費水平反映了居民在消費過程中對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滿足程度。新中國成立后,陜西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由1952年的人均81元,提高到2017年的人均18485元,名義增長了227.2倍,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都得到滿足。其中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由1952年的72/人,提高為2017年的9819/人,名義增長135.4倍;城鎮居民消費水平由1952年的159/人,提高為2017年的25276/人,名義增長158.0倍。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快于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差距,由1952年的2.21倍,擴大為2017年的2.57倍,期間于2003年達到最大值4.6倍,近年來差距不斷縮小。

 

 

  站在2019年新的歷史坐標上,回望70年風雨歷程,陜西從一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落后地區,不斷發展經濟,逐步走在建設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購統銷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物資短缺、商品供應不足到豐衣足食、消費需求不斷滿足……70年崢嶸歲月,陜西譜寫了砥礪前行、奮發圖強的壯麗史詩。

返回頂部
電腦端

陜ICP備1004160號 網站標志碼6100000017

陜公網安備 610102000169號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聯系方式: 技術支持 029-63912478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