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進一步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監管機制,提升高標準農田建管用水平,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實行一張圖管理,優化項目建設布局
????(一)科學規劃布局。依據國土空間“三區三線”劃定成果,按照陜西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要求,結合全省農田灌溉發展規劃,以縣(市、區)為單位科學規劃布局高標準農田建設時序,編制建設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做到一次規劃、分年實施,一張藍圖建到底、管到底。
????(二)共建共享信息。探索建立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一張圖”“一套數據”一體化管理機制。建立省級部門會商和數據共享機制,將耕地年度變更、土壤“三普”、年度耕地質量等級變更、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地下水監測與統測成果、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文觀測數據和國土綠化上圖入庫一攬子數據統籌管理、信息共享。
????(三)分類分區建設。以“一平、兩通、三提升”為基本標準,以水定田、分類施策,科學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和模式,優先在糧食產能提升重點縣、旱作節水糧食生產區和有灌溉水源條件的區域實施。加快整建制“集中連片”建設試點工作,逐步解決永久基本農田中“碎片化”和“插花”等現象。
二、加強項目庫建設,夯實前期工作基礎
(四)加強勘察設計。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委托有資質的機構會同鎮村干部、村民代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對項目建設區域實地測繪、踏勘設計,科學確定單個項目建設規模和內容,強化合規性、科學性、合理性初審。初步設計需經縣級農業農村部門、鎮(鄉)政府、村集體經濟組織、群眾代表等相關方面會審簽字,做到初步設計與生產實際、建設標準相一致,確保建設前后縣域內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五)加強項目儲備。全面加強項目儲備庫建設,以縣(市、區)為單位將符合條件的項目全部納入,按要求及時更新項目庫,未完成項目初步設計的不能入庫。市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對縣級項目初步設計工作進行指導,對入庫項目加強審核和監管。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實行項目儲備庫動態管理,明確建設時序,做到“儲備一批、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
(六)加強招投標管理。市級農業農村部門負責項目立項批復和確定年度實施計劃。以縣(市、區)為單位科學合理劃分工程標段,原則上一縣一標段,難以實現的以鎮(鄉)為單元劃分標段,避免標段劃分過小過散。規范招投標流程,嚴格按照招投標條件和評標辦法實施。認真核實投標人違法違規失信行為記錄,杜絕無資質、掛靠資質、圍標串標、違法分包和轉包等行為,實行負面清單制度。
三、強化全程監管,嚴把工程建設質量
????(七)落實法人責任。縣級政府要加強項目法人責任制落實,配齊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強化職責分工。承擔項目測繪、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材料供應、評估評審等任務的單位要依照法律法規或合同約定全流程對質量全面負責。項目法人要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八)嚴格項目實施。農業農村部門和項目實施單位要強化全程技術指導,加大對原材料、施工、監理單位和中間材料送檢抽檢力度。嚴格“按圖施工”,加強各專業工種、工序施工管理,對隱蔽工程嚴格監管留存資料,建立完整可追溯的施工檔案,做到有據可查。
(九)嚴格項目監管。嚴格落實項目工程監理制,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協同監管和田長、巡田網格員巡查監管模式,做到無死角全過程監管。規范填寫監理資料,定期報告工程施工進度、工程質量、安全生產和相關控制措施,做好監理發現問題整改和復驗工作。監理人員一般不得更換,確需更換的須經項目法人同意。加強全程監管,嚴防流于形式,堅決杜絕監理單位與施工單位串通等現象。
(十)規范變更程序。嚴格按照項目批復的實施方案和計劃執行,一般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按照“誰審批、誰變更”原則履行相關程序。項目建設地點需要調整變更的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批復。單項工程(措施)金額變更超過10%以上的由市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批復,超過20%的由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審核批復。未經批復變更的項目不予驗收,并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
四、嚴格竣工驗收,強化建后管護利用
(十一)嚴格竣工驗收。項目驗收實行縣級初驗、市級驗收、省級抽驗,做到誰驗收、誰簽字、誰負責。要全面核查建設內容完成、工程質量、資金到位和使用、管理制度等,按時辦理資產交付手續,將補充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標準農田納入驗收范圍。市級對年度項目全部驗收,一個不漏。省級抽查比例不低于15%,對市縣驗收工作進行抽查,調查群眾滿意度。
(十二)規范上圖入庫??h級農業農村部門要規范、準確填報項目基礎信息,加強項目檔案管理,及時完成上圖入庫。市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做好竣工驗收項目的復核,確保上圖入庫信息客觀準確。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將驗收完成的項目及時進行數據分析。嚴格按照檔案管理相關要求管理,具備條件的地方可推行電子化管理。
(十三)嚴把用途管控。發揮耕地、永久基本農田和高標準農田一體化管理平臺作用,健全問題“發現預警、制止查處、整改恢復”常態化管控機制,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嚴禁擅自占用,防止“非糧化”。中央、省級重大項目確需占用的,需落實補劃要求并鎖定地塊,項目獲批后責任主體要在規定時限內對鎖定地塊進行補建,確保縣域內高標準農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十四)加強后續管護??h級政府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負總責,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明確管護主體、資金、責任和辦法。建立健全日常管護和專項維護相結合的管護機制,相關部門做好灌溉與排水、農田林網、輸配電等工程管護銜接,落實村集體經濟組織、受益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專業管護機構、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管護責任。
五、健全工作機制,加強系統化保障
(十五)明確主體責任。落實“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群眾參與”責任制,健全“政府統一領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市、縣政府要建立項目建設推進機制,主要負責同志要擔起第一責任人責任,分管負責同志要具體負責,統籌各方力量,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體系。組建各級工作專班,相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能制定措施,形成綜合管控合力。
(十六)加強資金保障。落實投入責任,保障財政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資金績效管理和監管,落實國庫集中支付規定,加快資金執行進度。防止出現以撥代支、套取截留、擠占挪用等問題,結轉結余資金按有關規定執行,嚴肅查處違規違紀行為。鼓勵將財政評審、招投標、決算審計等環節審減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
(十七)強化績效管理。建立當年建設成效與次年任務掛鉤機制,對建設成效好的予以鼓勵支持。做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對高標準農田的評價。對前期工作、建設任務質量、資金投入支出、竣工驗收上圖、建后管護利用和制度建設等進行綜合評價,對成效突出的采取適當形式予以獎勵,對未完成任務、資金支付慢、抽查問題多、整改不到位、群眾意見大的進行約談。
各地各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宣傳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主動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提高群眾參與度和知曉率。積極做好輿情應對和處置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5年1月24日